八月的旬阳市关口镇,青山如黛,汉水蜿蜒。田间地头、农家院落,镇村干部的身影活跃而从容。“过去各种会开不完,现在会议次数少了、时间短了,任务清单更清晰了,挎着包下乡抓落实的时间自然就多了!”一位驻村第一书记,在走访群众时道出了工作状态的真实转变。
这一变化源于关口镇深入贯彻旬阳市“五个强化”破解基层“小马拉大车”问题的创新实践。今年以来,关口镇聚焦减负增效,精准发力,通过精简会议、创新治理、赋能队伍等实招硬招,切实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让他们心无旁骛服务群众、推动发展。
力破“文山会海”之弊 精塑“集约高效”之效
关口镇以壮士断腕决心落实精文减会要求,打出会议“减量、合并、增效”组合拳。全面取消非必要会议,推行综合性工作部署会“多会合一”机制,组织全体机关干部、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书集中参会,一次性打包传达部署重点工作;严控会议规模时长,能现场协调不开会、能线上解决不集中;同步清理冗余工作群,根治“指尖负担”。硬举措释放新活力:全镇会议总量大幅压减,镇村干部从“疲于参会”转向“下沉攻坚”。田间地头、农家院落随处可见挎包入户的干部:农技员在烟草基地指导病虫害防治,驻村干部在院坝调解用水纠纷,业务骨干在项目现场协调用地矛盾。会场“瘦身”催生服务“增效”,成为减负最扎实的注脚。
化解“矛盾上交”困境 构建“情法相融”治理
减负不仅是为干部腾时间,更是为治理提效能。关口镇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充分挖掘本土智慧。一方面,建立“老倌说事”调解室,发挥乡贤、“五老”(老干部、老党员、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熟悉乡情、德高望重的优势,用乡音俚语、人情道理调解邻里纠纷、家庭矛盾,让群众“有地方说话、有能人评理”。另一方面,联合镇司法所、棕溪法庭法庭,定期开展“法官说法”活动,法官深入村组,结合典型案例普及法律知识,提供法律咨询,并对复杂纠纷进行专业指导或现场调解。“老倌说事”讲情讲理,“法官说法”讲法讲规,两者相辅相成,实现了“情、理、法”的有机融合,有效将大量矛盾吸附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减轻了村干部“灭火队”式的压力,营造了和谐稳定的乡村环境。
补齐“能力短板”弱项 打造“双堂淬炼”尖兵
关口镇紧扣减负增效目标,将干部能力提升作为关键支撑,创新打造常态化赋能平台。开设“厚德讲堂”,聚焦理想信念强化、宗旨意识深化、优良作风传承和治理经验共享,邀请老干部、老书记等现身说法,引导干部筑牢思想根基、锤炼服务本领;同步设立“雏雁讲堂”,紧盯乡村振兴实务需求,围绕政策落地、技术推广、应急处突、群众工作法等主题,通过案例推演、情景模拟、实战辩论等多元形式,为干部精准补短强能。厚德铸魂固本,雏雁强技砺能,双讲堂按需施教、精准滴灌,推动干部政治素养、专业能力和攻坚水平系统性提升,为减负后高效履职注入持久动能。
打通“群众跑腿”堵点 实现“数据代跑”便民
“以前跑镇上办各业务要半天,现在手机扫码3分钟搞定!”村民刘女士在镇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指导下,通过“数字政务门牌”轻松办妥业务。这得益于关口镇推进的“一网通办”改革。借鉴旬阳市“将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延伸到镇”的做法,关口镇便民服务中心已实现107项县级审批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下沉办理,48项服务延伸到村。中心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证”模式,社保、民政等14个部门高频事项实现“一站式”办理。配备的自助终端和帮办代办队伍,让“干部跑”“数据跑”代替“群众跑”,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力戒“空转虚耗”积弊 力促“松绑实干”见绩
减负释放的活力正转化为发展动能。随着干部从“群里刷存在”回归“一线解难题”,关口镇乡村振兴按下“快进键”。在环境整治战场,党员干部带头攻坚卫生死角,创新推行“三清三拆三提升”工作法,发动500余户群众整治房前屋后;在产业发展一线,农技人员驻村指导时间增加50%,大力推广建设特色农业基地2个;在民生改善领域,完成村主干道升级改造2.4公里,800余村民受益。“减负不是终点,而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起点。”关口镇党委书记表示。下一步,该镇将持续深化旬阳市“五个强化”改革举措,在厘清权责边界、优化考核激励、数字赋能治理上再突破,让减负成果更好惠及群众,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今日的旬阳市关口镇,河渠碧波清流潺湲,农家院落花木扶疏,干群齐心谋发展的画卷正徐徐展开。当干部们告别“表哥表姐”身份回归“人民公仆”本色,基层治理焕发出蓬勃生机。(张镇)
责编:刘朋涛
编辑: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