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明实践

安康博物馆在帮扶村举行新民风表彰暨集体升学礼活动

8月20日,安康新光村2025年“弘扬新风 聚力振兴”新民风表彰暨集体升学礼活动在村委会举行。安康博物馆馆长施昌成、瓦庙镇联村领导汪思、新光村两委、驻村工作队等与村民们齐聚一堂,为新光村11名新录取大学生举行集体升学礼,表彰16名新民风先进典型,勉励学子们矢志不渝的追逐梦想,鼓励榜样们自强不息继续创造幸福生活。

IMG_256

热烈的掌声与期许的目光,见证着新光村教育图景的深刻变迁——自2018年安康博物馆帮扶以来,村里迈入大学的孩子,已从最初的5名跃升至如今的11名,76名新录取大学生参加过集体升学礼。数字变化的背后,是家庭教育观念潜移默化的转变,是文化帮扶结出的丰硕成果,更是乡村发展动能与精神风貌的嬗变。

IMG_257
新民风滋养梦想沃土

变化的背后,文明乡风的涵养功不可没。自帮扶以来,安康博物馆将新民风建设作为帮扶重要抓手,通过表彰先进激发崇学向善内生动力,重塑乡村精神风貌。翻开表彰记录:安康博物馆累计表彰84名新民风建设先进典型,表彰类型包括致富带头人、好儿媳、好婆婆、五好家庭、优秀党员、爱岗敬业标兵、自立自强标兵等。今年,安康博物馆在建设新光村人居环境示范点时将孝义文化作为重要宣传内容,选取群众身边的先进典型人物,如“孝老爱亲紫阳好人—钟廷菊”“扎根基层为民服务—陈光智”“致富先锋巾帼担当—李小艳”等,这些身边榜样如春风化雨,重塑着家庭教育理念,让“知识改变命运”成为更多家庭的坚定共识。
文化服务启迪奋斗梦想

教育是博物馆的核心功能之一,博物馆是学校的第二课堂。自帮扶以来,安康博物馆坚持不懈的将文化教育资源送到学校、托管中心,与瓦庙镇中心学校签署协议成为“教育联盟”单位,在新光村委会建设图书角,实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贴近服务中小学生。同时,安康博物馆改变单一“送”的模式,将瓦庙镇的孩子们“接”到博物馆开展活动,先后组织“流动博物馆县区行”活动、“开笔启智”开笔礼活动,“5.18留守儿童博物馆快乐研学之旅”“瓦庙镇中小学生走进博物馆研学”等活动10余次,并组织新录取大学生到馆举行集体升学礼。这两种方式交叉进行,打开了孩子们的视野,这些文化浸润在他们心中埋下了求知的种子,激励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而努力。

 

IMG_266
精准帮扶化解求学困难

帮扶期间,安康博物馆驻村工作队在入户走访时,一直将有孩子上学的家庭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发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五组贺习德老人家中2个上大学,1个高中,积极协助申请救助9000元并纳入低保。三组张建明家中3个小孩,1个患病休养在家,大女儿2024年考入海南大学,驻村工作队协调安康市政协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室给予资助,并纳入低保。春节慰问时,安康博物馆将学生较多的家庭列为重点慰问对象。在各方倾力相助下,新光村的学子们自立自强。三组贺孟轩自幼父母离异,跟随外公外婆生活,高考一结束便远赴外省洗脚店打工挣钱,终在2025年圆梦西北大学,生动诠释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深刻内涵。

一张张崭新的录取通知书,是新光村最动人的发展注脚。从“5”到“11”的递增曲线,清晰刻录了文化帮扶激发的内生动力、乡风文明润泽的希望山野。未来,安康博物馆将持续深化帮扶举措,厚植崇文重教沃土,让更多山乡雏鹰能无惧风雨,振翅高飞,在新时代长空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来昌浩)

责编:杜鹏飞

编辑:刘凡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时代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