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23 日,传统道德文化读书会第 25 期集中学习活动成功举行,近 30 名社会各界文化教育爱好者齐聚一堂,围绕国学名家熊春锦先生《幼儿教育概论》中的幼儿教育理念 “儿童观”,就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儿童期意义与价值、儿童权利地位及教育与儿童的关系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交流探讨。

活动由图书馆优秀馆员崔婧主持,现场首先开展《老子・德道经》集体沉浸式诵读,随后以接龙形式共读《幼儿教育概论》第二篇第一章 “儿童观”,崔婧带领全体成员展开热烈互动,让学习氛围持续升温。

书中,德慧智教育将胎儿至 16 岁界定为儿童期,细分为胎婴期(胎 – 3 岁)、幼儿期(4-7 岁)、少年期(8-15 岁),分别对应先天无为期、先天无为期及先天向后天转换期。活动中,大家深入学习了解到:儿童兼具独特先天禀赋与强大后天学习能力,其先天五德基础与性慧记忆为成长奠基,儿童期更是修补五德、开发慧识、发掘先天优势的关键阶段;0-8 岁是儿童大脑发育与博闻强记的黄金期,也是习性养成的关键期,需通过正向引导与示范培育良好习性。同时,遵循生命重演律至关重要——胎儿期重演生物进化历程,出生后思维、语言、文字发展重演人类文化历史进程,这是实现慧智双运的核心阶段。

针对儿童教育的两个核心阶段,大家形成共识:胎婴养虚(胎 – 3 岁)阶段,生命处于先天无为状态,教育重点在于以道德能量培补五德、开启慧智潜能,筑牢人生道德与健康根基;幼儿养性(4-7 岁)阶段,儿童从先天向后天过渡,教育核心是用道德滋养真性、保护慧识、矫正五德不足,杜绝不良习性,同步开发智识。

交流现场氛围热烈真挚,一位首次参与学习的女士分享了自身经历:孩子出生前便主动学习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知识,不料孩子出生后自己却陷入困境。通过三天传统文化学习实现觉醒,此次参加读书会更让她感觉回归了育儿与自我成长的正确轨道。现场参与者纷纷结合生活案例与书中内容交流心得体会,一致认为《幼儿教育概论》是指导当下社会人才培养的实用著作,呼吁广大家长与一线教育工作者认真研读,助力提升育儿与人才培养水平。

最后,张志鹏对活动进行总结,高度肯定了全体成员的学习热情,并发出倡议:希望大家带动身边亲朋好友、同事积极参与读书会学习,同时邀请读书会成员加入府谷县道德文化促进会,深入研习中华传统道德根文化经典,共同成就幸福人生。(供稿:府谷县道德文化促进会)
责编:杜鹏飞
编辑: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