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国家级关中文化(渭南)生态保护区建设暨2025年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升培训班在蒲城县正式启动。全市非遗工作者、市级以上非遗传承人、非遗工坊负责人等百余名学员齐聚一堂,共研非遗保护之道,共探非遗传承新路径。

本次培训由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关中文化(渭南)生态保护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主办,蒲城县文化和旅游局承办,蒲城县文化馆牵头组织,蒲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具体实施。陕西省社会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刘泉、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王秀萍、四级调研员郝长胜、蒲城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李小辉等市县区部门分管领导和授课专家参加了本次培训活动。开班仪式由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非遗科科长马淑宁主持。
开班仪式上,蒲城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李小辉致辞。他表示,本次培训是推动非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课”,蒲城县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深挖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时鼓励学员们争当文化传承的“守护者”,广泛参与保护实践,共同营造“人人关心非遗、人人参与保护”的浓厚氛围。

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王秀萍在讲话中,重点阐述了建设国家级关中文化生态保护区对非遗保护的重要意义,深入分析了当前非遗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明确提出了三方面目标:一是深化认识、提高站位,切实增强非遗保护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二是聚焦重点、精准施策,全面提升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三是守正创新、活化利用,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服务社会发展。非遗保护是系统工程,需各方协同发力,希望学员们珍惜学习机会,将所学转化为工作实效,助力全市非遗事业迈上新台阶。

本次培训为期3天,采用“集中授课+现场教学”模式,课程涵盖非遗政策法规解读、实践经验分享、创新案例分析及生态保护区建设政策解析等,内容务实管用。特邀省社科研究院副研究员刘泉、市文旅局四级调研员郝长胜、市文旅局非遗科科长马淑宁就《文化保护到经济引擎》《关中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实践逻辑》《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实践》进行了专题授课。培训中,学员们还实地考察了蒲城玉女土布专业合作社、蒲城酱酿技艺梨花里工坊,通过培训学习、现场观摩、技艺交流、经验探讨,让学员们深化了对非遗活态传承、技艺精髓及产业化路径的理解,实现了从“课堂”到“现场”的有效延伸,为今后非遗工作拓宽了思路、积累了经验。

此次培训的成功举办,不仅为蒲城县及全市非遗保护工作者搭建了高质量交流平台,更有效提升了非遗保护队伍的专业素养与业务能力,对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意义深远。下一步,蒲城县将以此次培训为起点,持续加大保护力度,探索创新传承模式,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薪火相传、绽放更绚丽的光彩,为建设国家级关中文化(渭南)生态保护区贡献文化力量。(供稿:张亮 王佳)
责编:杜鹏飞
编辑: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