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耀州区文化馆科普小课堂来啦,来来来,列位看官,本期就为大家讲一讲那神秘而古老的耀州锣鼓吧!!!快,搬好小板凳听故事喽。
传说在那古老的耀州大地上,流传着一段与鼓有关的千年往事。
咚咚,咚咚咚……那震慑着三秦大地的声声锣鼓,从唐初的烟火里传来,伴着农人的欢歌,在闹社火、庆丰年的日子里,成了最动人的旋律。每逢盛会,鼓手们身姿随着鼓点起落,队形像流动的诗行,把乡土的热闹与虔诚,都融进了铿锵的鼓韵中。
而这鼓音,在孝义坊的孝雷村、孝西村和孝北村尤为兴盛,人们也叫它孝义坊锣鼓。
这里的鼓声,藏着最地道的耀州魂,是老辈人的记忆,也是后辈人的念想。耀州锣鼓的珍贵,离不开四段传世鼓曲,每一曲背后,都有着一段难忘的故事。
四段传世鼓曲是哪四段?
《东坡鼓》
北宋年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要去宝鸡凤翔上任,途经耀州早就听闻耀州窑的瓷器名满天下,苏轼便慕名前去寻访。刚到窑厂,就见窑主正筛选新出的瓷器,只要发现有一点瑕疵,便抬手将瓷器摔在地上。“啪!啪!” 瓷片落地的声响,清脆得像玉珠落盘,苏轼不由得驻足,心中满是动容。他急忙上前拦住窑主,“这般好瓷,即便有小瑕疵,也不该如此糟蹋啊!” 随后,苏轼仔细挑选,最终寻得一件耀州瓷精品 “倒流壶”,这才满意离去。后人感念苏轼对耀州瓷的珍视,便以当年瓷碎的清脆声响为灵感,编撰了《东坡鼓》,每一次敲响,都是在诉说着东坡先生爱物惜才的故事。
《洗砚池》
唐代书法大家柳公权,幼时便是个好学的孩子,痴迷习字,常常废寝忘食。每天黄昏,他都会到村边的池边洗砚台,可即便在洗砚时,他的心思还沉浸在诗词与笔法的世界里,连母亲的呼唤都听不见。有一次,母亲喊了他好多次都没回应,情急之下,拿起身边的木盆轻轻敲击,“公权,回家吃饭啦!” 这敲击声竟意外地让柳公权回过神来。乡邻们见这法子有趣又管用,便纷纷效仿,每当自家孩子贪玩不回家,就敲击器物呼唤。久而久之,这敲击声渐渐有了曲调,后来便演变成了鼓曲《洗砚池》,奏响时,仿佛还能看见柳公权幼时勤学的身影。
《八大锤》
唐贞观年间,孙思邈告老还乡,途经五台山下。远远望去,只见一位壮汉扶着犁耕田,可突然,拉犁的牛受了惊,疯狂地往前奔。壮汉被牛拖拽着,腰扭了,气也岔了,疼得在地上直打滚,模样十分痛苦。孙思邈见状,赶紧快步上前,他伸出手,轻轻拍打壮汉的后背,又熟练地为壮汉推拿椎骨。仅仅八掌,壮汉的痛楚就缓解了不少,慢慢能坐起身来。孙思邈的医道仁心,被百姓们记在心里。后人便效仿他 “八掌救急” 的节奏,创作出了《八大锤》。每年纪念孙思邈的庙会上,这曲鼓乐总会准时响起,既是对医圣的深切缅怀,也藏着百姓对健康平安的美好祈愿。
《喜庆鼓》
明崇祯年间,耀州的名门望族左氏父子,因功绩卓著受到朝廷旌表,朝廷决定为他们建造御史坊石牌坊。牌坊建成那天,左氏族人满心欢喜,为了感谢朝廷的嘉奖,也为了弘扬御史精神,族人们聚在一起,敲起了欢快的鼓曲。那鼓声喜庆热烈,传遍了耀州的大街小巷,后来,这曲鼓乐就被命名为《喜庆鼓》,成了耀州人庆祝喜事时必不可少的旋律。
千年鼓声
在耀州的悠长岁月里
流转传承
在新时代的鼓点里
敲出震撼人心的人文情怀
敲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
敲出文化强区建设的奋进强音
供稿:拓万权 张 研
责编:杜鹏飞
编辑:刘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