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科教文旅

汉江对话渭河:黄河文化博物馆的 “水韵” 新章

当汉江的清灵与渭河的雄浑在秋日里交汇,一场以 “水文化传承与区域协同发展新路径”为核心的思想盛宴 —— 第三届汉江水文化研讨会于 2025 年 9 月 19 日至 21 日在秦学书院拉开帷幕。

作为陕西黄河文化旅游月的重要联动活动,第三届汉江水文化研讨会由长江水利委员会宣传出版中心、陕西省水利学会、陕西省水文化研究会主办,水文化杂志社、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文化研究与交流中心、秦学书院、汉江书院承办,陕西省三秦文化研究会、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陕西理工大学汉水文化研究中心、眉县横渠书院协办。会议聚焦 “汉江对话渭河” 主题,设置六大议题,从水文化遗产保护到文旅产业融合,从新媒体传播创新到流域生态治理,全方位探索水与文明、水与发展的深层关联 —— 而这其中,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的惊艳亮相,为“水文化”的讨论注入了黄河流域的厚重底蕴。

IMG_256 IMG_257

9 月 20 日下午,在研讨会专题报告与主旨发言环节,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副馆长李金利带来了题为《长河万古流 —— 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基本陈列》的精彩分享,将博物馆的“水文化叙事”推向高潮。汇报中,李金利副馆长以博物馆基本陈列为核心,系统梳理了黄河文化与汉江、渭河水系的历史渊源:从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起源,到汉江、渭河作为黄河支流对区域文化的滋养;从古代水利工程(如郑国渠)的智慧传承,到现代 “引汉济渭” 工程的生态意义,博物馆通过文物展陈、场景复原、数字互动等多元形式,让 “水孕文明”的脉络清晰可见。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而汉江、渭河则是黄河流域文明的重要延伸。”例如,馆内展出的汉代水利工具、 “引汉济渭” 工程的模型、郑国渠灌溉系统的复原场景交相辉映,既呈现了古代先民治水兴邦的智慧,也凸显了当代水利工程对区域协同发展的支撑 —— 这与研讨会 “水文化传承与区域协同” 的主题高度契合,更成为陕西黄河文化旅游月 “活化文化遗产、联动流域发展” 的生动实践。

此次研讨会与陕西黄河文化旅游月的联动,让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的影响力进一步延伸。旅游月期间,博物馆围绕 “水文化”主题推出了治河能臣廉吏展,邀请专家共同探讨流域文化的协同保护,面向公众推出“水利文明亲子研学” 活动,通过参观展览、手工制作水利模型等形式,普及水文化知识。

IMG_258

9 月 21 日,研讨会组织参会人员前往引汉济渭 “水龙头”—— 黄池沟配水枢纽、(渭河)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 郑国渠及陕西省水利博物馆,9月22日,部分与会代表赴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考察。作为陕西黄河文化旅游月的“实地研学路线”之一,此次考察与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的展陈内容形成“线下联动”,从博物馆内的郑国渠文物与模型,到实地探访郑国渠遗址的千年灌溉奇迹;从展陈中“引汉济渭”工程的科技解读,到亲眼见证黄池沟配水枢纽的宏伟建设,参会者与游客们在 “博物馆 + 实地” 的体验中,深刻理解了陕西水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让陕西黄河文化旅游月的“沉浸式体验”更加丰富。

陕西黄河文化旅游月自启动以来,以 “传承黄河文化、推动文旅融合”为目标,而第三届汉江水文化研讨会的举办,为旅游月注入了“流域协同”的新内涵。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作为黄河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不仅通过学术汇报展现了 “大黄河文化”的广度与深度,更以系列文旅活动串联起历史与当下、博物馆与实地、文化与产业,成为旅游月中“以文化赋能旅游、以旅游活化文化” 的典范。

未来,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将继续以黄河文化为核心,深化与汉江、渭河流域文化机构的合作,在陕西黄河文化旅游月的平台上推出更多“水文化”主题活动,让黄河的“万古长河”与汉江、渭河的“清流通脉”相拥,为陕西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 “水韵” 力量。(供稿: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

责编:杜鹏飞

编辑:刘凡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时代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