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科教文旅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记汉阴县蒲溪初级中学优秀教师 杨丹

“老师,您讲的历史故事,让我觉得课本里的人‘活’过来了!”在下课铃声响起的那一刻,九年级6班的小林追出教室,激动地对班主任兼历史老师杨丹说道。这样的场景,在杨丹13年的教学生涯中并不罕见。从青涩年华到沉稳中年,她始终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信条,默默耕耘在教育一线,用爱与智慧点亮无数孩子的未来。

微信图片_20250912133313_400_2

多重角色,一份初心

杨丹的日程表,从来没有 “空闲” 二字。作为九年级 3、4、5、6 四个班的历史老师,她要面对上百名学生,光是批改作业,每天就要花上好几个小时。但她的作业本上从没有“一刀切”的评语:成绩好的学生,她会写“这个观点很新颖,下次课可以上台分享”;基础薄弱的学生,她会标注 “这道题的思路我画在旁边了,不懂随时找我”。为了让每个班的课都“对胃口”,她的教案本里夹着不少小纸条:“3 班活跃,多设计小组讨论”“6 班心思细,可结合历史故事挖细节”,靠着这样的 “一班一策”,她带的班级历史成绩总是稳居年级前列。

作为毕业班的班主任,她更像个 “大家长”。每天早上 7 点,她准会站在教室门口,督促孩子们晨读;课间十分钟,她经常在教室里转,谁皱着眉头、谁趴在桌上,她一眼就能发现。有次班里两个男生因为值日分工吵架,她没批评人,反倒拿起扫帚说:“来,咱们仨一起扫,边扫边聊聊 —— 你们觉得班里的事,该怎么分才公平?” 扫完地,俩孩子主动互相道歉,还定了“值日轮岗表”。她常说:“当班主任哪能靠‘管’?得‘泡’在班里,把学生的事儿当成自己的事儿,才能处出真感情。”

在教研组里,他是大家信赖的“领头雁”。他不仅自己钻研教学,还带领团队集体备课、研讨教法,推动历史课堂从“知识传授”走向“思维启迪”。同事们都感慨:“有他在,我们就有方向。”

微信图片_20250912133321_401_2

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在杨丹眼里,历史不是课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能教孩子做人的 “活教材”。她的课上,总能听到不一样的声音。讲“商鞅变法”,他引导学生思考“改革与担当”;讲“长征精神”,他联系当下的“奋斗与坚持”。学生小王说:“杨老师讲历史,总让我们想想‘为什么’和‘该怎样’,感觉很有力量。”

她还善于在细微处渗透价值观教育。一次班会上,有学生抱怨学习太累,他没有直接批评,而是分享了自己初为人师时熬夜备课的经历,告诉学生:“成长就像登山,每一步辛苦,都是为了看到更高处的风景。”这样的话语,如春风化雨,悄然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以爱育心,静待花开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遇见,更是一场漫长的修行。杨丹老师用真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关注那些单亲、父母离异、沉默、内向的孩子。班上曾有一位学生因家庭变故而变得消沉,杨丹察觉后,主动接近他,课间找他聊天,周末约他打球,还在班级活动中鼓励他展示自己。渐渐地,孩子的脸上重新绽放笑容。

有一天,杨丹在批改作业时发现一张纸条:“杨老师,谢谢您开导我,现在好多了。”这简短的一句话,让她感动良久。她说:“教育没有捷径,就是用心去‘看见’每一个孩子,陪他们走一段路。”

13个春夏秋冬,杨丹的教案本堆了满满一书柜,手上的粉笔茧换了一层又一层,但每次走进教室,她眼里的光,还和刚当老师时一样亮。她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却用日复一日的坚守,把 “教师” 两个字,刻进了学生心里;她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却用一颗真心,照亮了无数学子的前行路。

(供稿:汉阴县蒲溪初级中学)

责编:刘朋涛

编辑:雷利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时代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