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科教文旅

吴起县科技馆:大手拉小手 非遗传少年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9月6日,吴起科技馆开展了“延安社科大讲堂–大手拉小手·非遗传少年”主题活动,一场别开生面的糜粘画创作体验在胜利山遵义会议旧址举办。活动将现代科技元素与传统非遗技巧巧妙融合,现场热闹非凡。

此次活动邀请到了糜粘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玉花。她在现场展示糜粘画制作技艺,带领十余名亲子家庭近距离体验这项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让沉寂的古老技艺在当代焕发生机。

IMG_256

糜粘画是以糜子(俗称“糜子米”)为核心原料,通过选料、晾晒、拼粘等多道工序创作而成的民间美术形式。其色彩明快、纹理独特,题材多围绕民俗风情、花鸟山水,既保留了谷物的自然质感,又蕴含着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IMG_256

活动中,王玉花首先向大家介绍了糜粘画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价值。“过去农闲时,老百姓会用自家种的糜子做画,贴在窑洞墙上当装饰。现在会这门手艺的人少了,我想让更多人知道它、喜欢它。”随后,她从最基础的“选糜子”开始示范:挑选颗粒饱满的糜子,经清水浸泡后分类晾晒,用胶水按设计好的图案逐一粘帖。

“糜子要粘得齐,力道得轻,不然容易掉。”在王玉花的指导下,参与者们手持镊子,小心翼翼地将彩色糜子粘在画纸上。从简单的花朵图案到小巧的生肖造型,原本普通的谷物在指尖逐渐“绽放”。“第一次知道糜子还能做画,既好玩又有意义,感觉离传统文化近了很多。”参与活动者胡雯茜拿着自己的作品,难掩兴奋。

IMG_256

传承人王玉花进行全面多角度的诠释:以纯天然五色糜子红、黄、绿、黑、白为原材料,通过捡糜子、画图案、抹胶涂漆、粘糜子等工序,以精巧的构图和淡雅的色调,粘制出乡村图景、人物百态等贴近生活的题材。画面质朴灵动,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意趣,不仅是民间艺术的代表,更是一种乡愁的寄托与文化记忆的延续。(供稿:吴起县科技馆)

责编:杜鹏飞

编辑:雷利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时代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