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由定边县图书馆主办、县家庭教育协会承办的“读经典书 做智慧人”国学亲子共读公益讲座第29至30期如期举行。
第29 期活动以《百家姓》诵读为核心,张老师首先邀请两组共四位同学轮流领读,孩子们清亮的声音与家长的跟读声交织,满室书声朗朗。
在新课程学习环节,张老师巧妙地将知识讲解与趣味互动相结合,宛如一场趣味“探秘游戏”。老师以“乐”字姓氏读音发问,孩子们纷纷踊跃猜测,现场气氛热烈非凡。随后,老师揭秘“乐”作为姓氏时,“l蔓yuè”两种读音皆可,并拓展讲解了《论语》中“智者乐(yào)山”及河北乐(lào)亭市的特殊读音,还通过“音乐老师姓乐 (yuè),来自乐(lào)亭且乐于助人”这样的趣例,引得大家欢笑不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加深了对汉字读音多样性的理解。姓氏故事环节更是将活动推向高潮,好似翻开了一本精彩纷呈的“故事书”。当讲到“于”姓时,老师引出于谦的《石灰吟》,一名小朋友竟能完整背诵,赢得了家长们惊喜的掌声。紧接着,众人还饶有兴致地聊起石灰石在地板砖中的应用,孩子们恍然大悟的模样格外可爱。此外,老师还生动讲述了“时”姓明代紫砂壶大师时大彬、“皮”姓皮日休诗作、“卞”姓关联的卞和献璧故事,以及齐白石题 “看你横行到几时”彰显的气节、“康”姓康有为的戊戌变法与公车上书事迹。这些丰富的姓氏故事,让历史碎片悄然住进孩子们心间,使他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30期活动以“走进古陶瓷,触摸家乡历史”为主题,亲子家庭在孙馆长的带领下探访三边古陶瓷博物馆。进入博物馆,展柜中承载着岁月包浆的陶器、瓷器便瞬间抓住了孩子们的目光。从5300多年前的灰陶磨砂单耳杯到汉代的“世界最早存钱罐”,古老器物静静陈列,散发着神秘的气息,引得孩子们忍不住发出阵阵惊叹。
进入展厅后,孙馆长的讲解如同一根丝线,巧妙地串联起文物与文化的脉络。在水文化展区,他带领大家驻足于一件件古物前,从仰韶文化的彩陶盆到马家窑文化的漩涡纹壶。他先从《山海经》中“风道北来,天乃为大水泉”的记载讲起,结合“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解读古人对水的认知,让大家感受到古人独特的智慧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随后,孙馆长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们思考,与他们积极互动:“古时候是谁用了疏通水患的方法?”孩子们纷纷抢答“大禹”,现场气氛十分活跃。接着,孙馆长又抛出问题:“那么又用什么在房屋上面遮风挡雨呢?”孩子们看到展柜里的瓦片,经过思考后脱口而出“瓦片”,得到了孙馆长肯定的答复。就这样,在边走边答的过程中,无论答案对错,孩子们都积极参与思考,与历史产生了亲密互动,对家乡的历史文化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在体验厅 5D 屏前,孩子们通过地图详解定边的地理密码。了解到定边处于四省交界的独特区位,以及无定河、洛河、泾河这三条发源于定边的重要河流。这一讲解让家长与孩子们深刻明白,脚下的这片土地与馆内文物早已血脉相连,增强了大家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此外,孙馆长还巧妙解读了汉字中一些复合词的由来,比如“英雄”二字源自佛教传入中国后陶器上“鱼鹰与熊”的图案,这一新颖有趣的解读引得孩子们兴致盎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愈发浓厚。
这两期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通过《百家姓》诵读、古陶瓷博物馆探访等方式,为“读经典书 做智慧人”系列活动添上了浓墨重彩的深刻印记。(王婷、张小红)
责编:杜鹏飞
编辑: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