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科教文旅

洛川县博物馆:触摸民俗根脉 探寻文化密码

近日,西安明德理工学院“青春‘苹’凡·筑梦果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洛川县博物馆,一场以“触摸民俗根脉,探寻文化密码”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在此展开。同学们通过参观展览、聆听讲解、互动调研,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感受洛川文化的深厚底蕴,为探寻文化振兴路径积蓄思路。

IMG_256

步入博物馆,一件件农耕文明的展品率先铺展开洛川的文化长卷。从新石器时代的石制农具到近代的耕作器械,从简陋陶罐到实用粮仓模型,器物的演变轨迹里,藏着洛川人对土地的坚守与生产力进步的印记。“这些农具不只是工具,更是一代代人‘靠地为生、爱地如命’的见证。”队员们边听讲解边记录,在触摸展品细节的过程中,读懂了农耕文化作为洛川乡村“精神底色”的深层内涵。

IMG_256

在民间工艺与非遗展区,皮影戏的灵动、刺绣的精巧、蹩鼓的古朴让队员们驻足良久。讲解员走到一组皮影展柜前,轻轻指向一套色彩鲜亮的影人:“这套皮影制作于清光绪十七年,聪明的雕刻艺人匠心独运,在剧中人刘海手拿的铜钱上,有意写下“光绪拾柒”四个字,巧妙地留下了皮影制作的确切纪年。你看这套皮影刀工精细,色彩艳丽,造型优美,生动传神。现在能完整保存下来的成套老皮影可不多了。”同学们专注皮影纹样、追问传承故事,认真记录非遗技艺的现状——这些一手资料,成为他们后续思考“非遗如何融入文化振兴”的重要素材。

IMG_256

婚礼习俗、节日庆典以及祭祀礼俗展厅则像一部鲜活的乡土生活志。婚俗中的“拜双雁”及“拉枣枝”习俗、丧礼中的祭祀器物、节庆时的仪式道具,每一件都承载着洛川人的伦理观念与情感联结。“一个祭祀器具背后有这么多讲究,这就是乡土社会的凝聚力吧?”教师张思嘉的疑问,引发了大家关于“文化认同”的热烈讨论。结合调研任务,大家还围绕“民俗文化当代传播”交流思路,初步梳理出“非遗体验课、民俗故事短视频”等方向。

活动尾声,明德理工师生与博物馆工作人员及来馆调研的北京科技大学学生进行了深入探讨。明德理工学院武美妤交流时坦言:“这次文化实践活动让我们明白,文化振兴不是空泛的概念,而是要像触摸这些文物一样,真正扎根民俗根脉。”他们计划将所见所感转化为具体思考,为洛川“历史文化”的传承创新贡献青春思路。

此次实践活动,既是洛川县博物馆发挥文化阵地作用、助力青年了解地方文化的生动实践,也是西安明德理工学院学子深入基层、探寻乡村振兴路径的具体行动。当青春力量遇上民俗根脉,必将碰撞出文化振兴的新火花。(供稿:洛川县博物馆)

责编:杜鹏飞

编辑:雷利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时代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