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药科大学“夏芽”支教团队奔赴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县,在洪石小学、曾家镇小学展开了一场为期10天的中医药文化支教之旅。通过神农故事讲堂、药用植物辨识和中药用品制作的一系列课程,带领孩子们通过认识、走近、实践的方式,探寻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使千年本草的智慧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神农讲堂:传承千年的中药文化
在中药起源课上,小老师李政鸿化身“草药小博士”,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医药文化之旅。他首先带领小朋友们穿越到“仙剑奇侠传”的世界,讲解雪见与飞鹏、龙葵和徐长卿的名字与功效,并介绍了九大仙草中的铁皮石斛、雪莲和人参等珍贵药材。
随后,李老师又引领孩子们回到神农尝百草的时代,沿着中医药发展的历史长河顺流而下。从奠定中医理论基础的《黄帝内经》,到集大成的《本草纲目》;从记载青蒿治疟方法的《肘后备急方》,到屠呦呦教授受其启发成功提取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的现代传奇。这一系列生动的讲解,让孩子们既了解了中医药的悠久历史,又深刻感受到传统医学在现代社会焕发的新活力。
自然课堂:俯拾皆是的本草密码
铃声响起,孩子们在教室门口排起了队,在小老师吴紫敬的带领下在这里开启一场校园草药识别之旅。手持便携式麦克风的吴老师站在花坛边,娓娓讲述着手中的草药。她将单独的一片叶子比作“植物的腿毛”,生动的比喻瞬间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大家纷纷凑近观察,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在自由探索环节,小朋友们化身“小神农”,有的蹲在花坛边沿仔细翻找,有的扒开灌木丛认真辨认,不时举起新发现的植物,兴奋地跑过来问“老师,这是什么?”面对接连不断的提问,这位小讲师始终耐心解答,引导同学们观察每种植物的特征。当吴老师指着灌木丛中一株茎叶带刺、四叶轮生的攀缘植物提问时,有同学立即联想到“腿毛”的比喻,引得大家会心一笑。在轻松的氛围中,吴老师讲解了茜草的药用价值,指出其根部具有止血、活血化瘀的功效,是中医常用的药材之一。孩子们轮流上前触摸观察,对这种常见植物所蕴含的药用价值感到惊奇。
通过这堂课,小朋友们意识到原来小小的花坛里藏着这么多药用植物,身边不起眼的“杂草”也许就是治病救人的中药。
匠心体验:古法新用的中药创造
黄连作为传统中药材,具有2000多年应用历史,《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其干燥根茎具有显著的“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功效。陕西省镇坪县出产的“镇坪黄连”品质卓越,2023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并开发出黄连牙膏等系列产品。夏芽支教团队队员邢佳借此开设实践课程,引导小朋友探索中医药文化创新应用。
课程伊始,小老师邢佳系统讲解了牙膏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原理,结合生动有趣的科普视频,把复杂的化学成分变成了容易理解的“牙齿守护小分队”,让学生们学会了牙膏的原理,并在互动环节踊跃参与,展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实践环节,学生们化身“小小化学家”,分成小组共用实验材料,动手制作自己的牙膏。小化学家们小心翼翼地称取黄连粉,按照特定的比例加入小苏打,海盐和椰子油等原料,在塑料瓶中混合均匀。过程中,支教团队的其他成员耐心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配比调整等问题,孩子们也相互帮助,比较着各自制作的不同颜色的黄连牙膏。棕色的牙膏做好后,同学们忍不住用手指轻轻蘸取,感受着这款特殊牙膏的质地,心满意足地将这款特制的牙膏带回去给家人尝试。
此次课程不仅普及了牙膏制作知识,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实践成果,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传承中医药文化的种子。
中国药科大学“夏芽”支教团队通过“认识一走近一实践”三位一体的中医药文化系列活动,推动中医药教育融入乡村科学课堂。将中医药理论与生活应用相结合。这一系列探索不仅激发了小朋友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更以创新实践赋能乡村科学教育,助力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让古老智慧在新时代焕发生机。(邢佳 吴紫敬)
责编:张颖
编辑: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