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上午9点,宜君县文化馆暑期公益剪纸培训班的孩子们踏着晨光走进博物馆,一场“触摸历史、巧手传艺”的文化体验活动就此拉开序幕。
展厅内,一件件承载着岁月印记的文物让孩子们驻足流连,其中造型独特的鎏金青铜蒜头壶、古朴厚重的铁钟,以及纹饰精美的瓷器尤其引人注目。“大家看这个小坪村出土的蒜头壶,是秦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它环形腹、细长颈,壶口呈六瓣蒜头状,器形可能受西北少数民族影响,最初用作酒器,后来也作水器,肩部的环可挂绳,方便在马背上携带。”孩子们围在展柜前,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好奇的目光中满是对历史的向往。讲解员还耐心讲解了其他文物的文化内涵,从器物用途到纹饰寓意,将冰冷的文物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故事。
上午10时许,孩子们结束采风,带着满满灵感回到课堂,一场“以剪为笔、复刻文物”的创作随即展开。蒜头壶的独特造型、宋代瓷器的素雅纹饰、九寺村古钟的厚重轮廓,早已深深印在孩子们的脑海里。
课堂上,红纸、剪刀早已备好,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动手创作。教室里顿时响起剪刀裁纸的沙沙声:有的专注勾勒蒜头壶的圆润轮廓,有的仔细刻画宋瓷上的缠枝纹,还有的尝试用镂空技法表现古钟的钟体。虽然手法略显稚嫩,但每一刀都藏着认真——有孩子为蒜头壶添了对称花纹,有孩子给古钟加了下垂钟穗,原本庄重的文物在红纸上多了几分童真。不到一小时,一幅幅带着个人巧思的“文物剪纸”陆续成型,孩子们举着作品互相展示,小脸上满是成就感。
此次活动将文物参观与剪纸实践巧妙结合,让孩子们在“看”与“做”的过程中,更加深入了解了本土深厚的历史文化,既能对文物的理解转化为独特的艺术表达,又能让历史“活”在指尖,这样的公益活动,正是传承文化根脉的生动实践。 (强晓阳)
责编:杜鹏飞
编辑: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