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商鞅,无疑是一位闪耀着独特光芒的人物。他是战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更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商鞅,约生于公元前390年,是卫国君主的庶孙,姬姓,公孙氏,名鞅,故人称卫鞅或公孙鞅。早年的他深受法家思想熏陶,“少好刑名之学”。曾在魏国担任国相公叔痤的中庶子,然而,魏惠王却并未予以任用。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发布招贤令,渴望改变秦国积贫积弱局面的向天下广纳贤才。商鞅带着《法经》毅然西入秦国,以富国强兵之道成功打动秦孝公,自此开启了他在秦国波澜壮阔的变法之路。
商鞅在秦国先后两次推行变法。第一次变法通过实行什伍连坐、鼓励分居、建立军功爵位、抑制工商制等举措,极大地改变了秦国的社会风貌。第二次变法进一步开阡陌、废井田,确立土地私有,废封建、立郡县,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对秦国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度变革。在他的努力下,秦国逐渐从一个偏居西北的弱国,发展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为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逝,秦惠文王继位。秦惠文王少年时和老师公子虔因触犯商鞅变法的法令而被处罚,因此对商鞅心怀怨恨,诬陷其谋反,车裂于咸阳,灭其族。但他所推行的变法法令却在秦国继续实施,对秦国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探寻商鞅的最终归宿时,诸多证据都指向了陕西省合阳县。
首先,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明嘉靖《郃阳县志》明确记载:“商鞅墓,郃阳(今合阳)县东四十里夏阳(今洽川)”。这一记载为商鞅葬于合阳提供了重要的文字依据。而且,参政彭有诗云“郃阳东去有荒村,卫鞅于今冢尚存。正是天留遗臭在,与人指点骂商君”,尽管此诗带有古人对商鞅和法家的个人偏见,但也侧面印证了在明朝时期,合阳存在商鞅墓这一事实。
其次,从民间传说和实地走访调查的情况来看,合阳县一直有商鞅葬于当地的传说,尤其是合阳县洽川镇申东村,一直流传着与商鞅墓相关的故事。据村里的老人回忆,在40年代,他们还曾见过商鞅的墓冢。虽然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墓冢和墓碑经历了诸多变故,墓碑在抗日战争期间消失,墓冢在上世纪的生产建设中逐渐被推平,但这些记忆和传说在当地代代相传,并非空穴来风。
再者,从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分析,商鞅被车裂后,法家的学者曾收殓商鞅的遗骨准备偷运回商鞅故里卫国安葬。在途经合阳县黄河渡口时,被秦国守军截获。当时的黄河是重要的天险和交通要道,设有守军严密盘查,运尸队伍无法渡河,当地百姓便将商鞅遗骨草草埋葬于附近的秦驿山脚下。后来法家的学者寻访至此,还为商鞅立了墓碑,上书“商君之墓”。
2015年,在合阳县政协的牵头下,通过查阅大量史料、走访众多知情人士,对商鞅墓的原址进行了确认,并进行了简单的恢复。如今,在洽川镇申东村黄河岸边,有一冢一碑,碑刻“秦商鞅之墓”“合阳县洽川镇申东村立石”“癸卯年夏月”字样,墓碑背面篆刻着商鞅的生平简介。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历史文献的记载,还是民间传说、实地走访以及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的综合考量,都有力地证明了商鞅墓就在陕西省合阳县。商鞅作为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他的思想和变法实践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而合阳县作为商鞅的埋葬之地,承载着这段厚重的历史,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好与商鞅相关的文物古迹,传承和弘扬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让后人能够更好地了解和铭记商鞅以及他所代表的那个变革的时代。
(供稿:陕西省合阳县人民检察院 席小鹏)
责编:张颖
编辑: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