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导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争做新时代好青年,同时探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薪火,7月6日,西安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艺心向党·红韵宜川”师生走进宜川,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艺术赋能,用实际行动书写青春担当。
走进宜川县博物馆,触摸历史脉搏
7月6日下午2时,西安美术学院的师生首站来到宜川县博物馆。博物馆肩负着文物保护、展示利用、考古调查等多重使命。馆内珍藏着763件套文物,其中二级文物17件,三级文物183件,一般文物401件,未定级162,每一件都承载着岁月的记忆。
馆内分为历史展厅“壶口涛声”及民俗展厅“丹州瑰宝”。踏入历史展厅,师生们仿若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从旧石器时代的农耕初创,到新石器时代的发展演变,文物见证宜川历经先秦、秦汉唐宋元明清的社会发展与文化变迁,“古渡奇观”单元呈现的明清黄河壶口漕运的繁荣景象,以及独特的“旱地行船”奇观,让大家对古人的智慧与勤劳敬佩不已;“丹州烽烟”单元则将宜川在古代及近代作为军事战略要地的重要地位和战争场景一一展现,让师生们深刻感受到这片土地厚重的历史底蕴。
民俗展厅通过四个单元,从丹州古经、窑洞文化、传统小吃到艺术之乡,全方位展示了宜川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是古老的盘古传说、大禹治水,还是蟒头山道教文化、牡丹故里,以及传统农耕文化和民间艺术,都让师生们目不暇接,对宜川民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参观过程中,博物馆讲解员细致入微的讲解,更让每件展品、每段历史变得鲜活起来。
参观八路军驻二战区办事处卓家旧址,感悟革命精神
7月7日下午2时,师生来到八路军驻二战区办事处卓家旧址。1939年1月29日,随着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西渡黄河迁驻宜川秋林镇,八路军驻第二战区办事处也进驻宜川县秋林镇卓家庄村村民李俊英家。这里现存3个小院落、18孔窑洞、2间马棚,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该旧址是第七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八路军驻二战区办事处受陕甘宁边区中央政府委派,在周恩来同志的直接领导下,积极开展对阎锡山所领导的国民党第二战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在旧址,师生们看到了当年办事处工作人员生活和工作的环境,简陋的窑洞、简单的陈设,无声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办事处工作人员同阎锡山的妥协投降和积极反共阴谋坚决斗争,始终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毛主席的重要指示,为团结抗日和巩固统一战线作出重要贡献,还输送大批爱国抗日青年奔赴延安投身革命,为解决陕甘宁边区的经济贸易和军事补给做了大量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抗战工作。师生们认真聆听讲解,被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和奉献精神深深感动。
探寻宜川战役圪背岭指挥所旧址,铭记光辉历史
7月7日下午4时,师生抵达宜川战役圪背岭指挥所旧址。1948年,彭德怀总司令在此指挥了解放宜川的关键战役。这里现存6孔窑洞,虽历经岁月沧桑,但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当年战斗的激烈与紧张。
在讲解员的讲述中,师生们了解到宜川战役在解放战争中的关键意义。这场战役的胜利扭转了西北战场的形势,为解放大西北奠定了坚实基础。站在这片洒满革命先辈热血的土地上,师生们满怀崇敬,更加坚定了传承红色基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决心。
通过这两天对宜川县博物馆、八路军驻二战区办事处卓家旧址和宜川战役圪背岭指挥所旧址的参观学习,“艺心向党·红韵宜川”师生收获满满。师生们不仅深入了解了宜川的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更在思想上接受了深刻的洗礼。在接下来的实践活动中,师生将结合自身专业优势,以艺术赋能宜川县域发展,为传承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欢迎更多朋友走进宜川,感受这里的历史与文化魅力,一起传承红色基因,共谱美好未来!(供稿:宜川县博物馆)
责编:杜鹏飞
编辑:刘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