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文明的厚土之上,黄土高原以其雄浑与坚韧,孕育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与独特智慧。志丹,如一枚深嵌于高原褶皱中的古老印章,其纹理间镌刻的不仅是地理印记,更是中华民族千年文明密码的鲜活片段。这里,窑洞的炊烟勾勒着生活的轮廓,信天游的尾音回荡着历史的回响,而最令人动容的,是那在时光长河中历久弥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并非尘封的古董,而是志丹人民与天地对话、与生活共舞的精神史诗。西安工商学院“延安印象,志丹风情”实践团此行,正是为了触摸这古老土地的文化脉搏,探寻非遗背后的生活哲学与民族精神,并肩负起新时代青年传承创新的使命。
黄土的回响:解码千年文脉中的生活智慧与精神图腾
步入志丹非遗的殿堂,犹如打开一部厚重的民族生活史。在讲解老师深情的讲述中,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再是冰冷的名称,而是一幅幅承载着民族集体记忆与精神信仰的壮丽画卷。
志丹扇鼓:天地人神的交响:这颗非遗王冠上的明珠,是舞蹈、音乐与原始信仰的完美融合。它源于先民对黄土高原无常气候的敬畏与祈愿。匠人精选健壮山羊背皮,历经浸泡、晾晒、鞣制,赋予鼓面独特韧性。鼓声初起,“咚——”如大地深沉的脉动,是高原灵魂的低语;铜铃随之“叮铃”作响,似天籁回应。鼓面图腾——北斗七星指引迷途,五谷穗纹祈愿丰饶——是民间画师用矿物颜料绘就的宇宙观与生存哲学。舞者马步如山,臂若游龙,扇鼓翻飞间红绸如焰。每一次击打与腾跃,都是向天地发问,向祖先致敬,复现着烟火与虔诚交织的古老仪式。这不仅是艺术,更是先民与自然和谐共生、寻求精神庇护的生命礼赞,是中华民族敬畏天地、生生不息的精神图腾。
糜子黄酒:岁月窖藏的温情密码:高原沃土孕育的饱满糜子,经志丹人民世代相传的匠心,化作醇香的黄酒。从选粮、蒸煮、发酵到陈酿窖藏,步步讲究,道道功夫。过去,逢年节喜事,家家捧出自酿黄酒,共饮生活的甜蜜与情谊的醇厚。这琥珀色的琼浆,是土地对辛劳的馈赠,是亲情友情的粘合剂,更是劳动人民用时间酿造的生活哲学——在平凡中沉淀美好,在分享中传递温暖。
志丹刺绣:针线织就的生活愿景:巧手慧心的志丹妇女,以针为笔,彩线为墨,在方寸之间描绘对幸福的祈望。牡丹象征富贵吉祥,鸳鸯寓意恩爱忠贞。鞋垫、荷包、肚兜,件件实用品皆是艺术品。这一针一线,绣的是对生活的热爱,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是女性在生活细节中绽放的审美之光,是朴素生活里永不凋零的精神之花
羊肉荞面与九魁十三花:舌尖上的文化记忆与礼仪传承:鲜嫩的高原羊肉与营养的荞面结合,成就了志丹独有的风味。其制作技艺,是厨师对火候与力道精准把握的智慧结晶。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荞面,是家的味道,是游子的乡愁。而“过大年”的热闹、“九魁十三花”宴席的隆重,则将志丹人民的传统习俗、热情好客与对生活的庄重态度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美食与节俗,是维系社区情感的纽带,是传统礼仪的生动载体,是“民以食为天”背后更深层的文化认同与生命礼敬。
这些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绝非简单的技艺或习俗,它们是志丹人民在漫长岁月中与土地、与自然、与社群互动形成的生存智慧结晶,是流淌在民族血液中的文化基因,是构建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石。
青春赋能:高校力量点燃非遗传承的时代薪火
在志丹非遗赓续的宏大叙事中,西安工商学院“寻根延安”实践团的到来,为这幅古老画卷注入了澎湃的青春动能。当年轻的身影与古老的羊皮扇鼓相遇,一场关于守护与创新的双向奔赴就此展开。
初执志丹扇鼓,生涩的动作、零落的鼓点,是青春与传统初次碰撞的懵懂。但在传承人倾囊相授的耐心指导下,青年学子们从握鼓姿势的微调,到击鼓节奏的精准掌控,一步步叩开了扇鼓艺术的大门。反复练习中,动作日渐流畅,鼓点愈发激昂,而更深刻的变化在于心灵——他们触摸到了鼓声背后黄土地的厚重与先民的精神世界,建立起与民族文化根脉的深层连接。训练场上整齐划一、充满力量的鼓声,是青春脉搏与古老文脉的同频共振。成员们脸上洋溢的兴奋与自豪,标志着他们完成了从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到发自内心的“认同”与“热爱”的升华。
结语:守护文明薪火,照亮复兴征程
西安工商学院“寻根延安,”实践团在志丹的足迹,是高校青年主动融入国家文化传承发展大局的一个生动缩影。他们用脚步丈量文化厚土,用心灵感悟非遗精髓,用行动点燃传承薪火。随着更多高校力量的汇入,志丹乃至中华大地上无数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将在青春的守护与创新中焕发出更加璀璨夺目的时代光华。
期待未来,有更多青年力量与非遗瑰宝携手同行。让黄土地孕育的文明密码,在新时代的宏大叙事中,以更加自信、鲜活的姿态,向世界讲述动人的中国故事,彰显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让守护文化根脉、赓续历史文脉的希望之光,在青春的接力中,照亮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这不仅是非遗的幸事,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所在,是青年一代对历史、对未来的庄严承诺。(鲁婧)
责编:杜鹏飞
编辑: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