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科教文旅

绥德县张家砭镇中心小学:深耕大单元教学创新沃土 厚植“绥德好课堂”品质根基

2025 年5 月20日,绥德县张家砭镇中心小学的校园里涌动着教研的热潮。以“深耕大单元教学创新沃土,厚植‘绥德好课堂’品质根基”为主题的大教研活动在此隆重开展。本次活动聚焦六年级下册“抒情表达”大单元教学,通过 “集体备课凝智慧—课例展示亮风采—集中研讨促提升”三环节,展现了该校教师在大单元教学实践中的探索与创新,为构建“结构化、递进式、生长型”的语文课堂提供了生动范本。

集体备课:在单元整体架构中“寻根”

学校集合全校优秀师资力量,围绕“抒情表达” 大单元展开深度备课。该单元包含《匆匆》《那个星期天》两篇精读课文及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旨在引导学生体会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掌握抒发真情实感的方法。备课组以“大单元整体教学”理念为指引,确立了“感知 — 体会 — 运用 — 创造”的四级能力进阶目标,通过“阅读铺路 — 方法提炼 — 实践迁移”的结构化设计,让抒情表达教学从“碎片化”走向“系统化”。

IMG_256

在主备人王亚兰老师的带领下,教师们围绕“单元核心素养”展开热烈讨论。“《匆匆》作为开篇,应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句感受直接抒情的冲击力。”李媛提出,可结合朱自清的写作背景,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对时光流逝的紧迫感。高艳琴老师则建议在《那个星期天》的教学中,通过“环境描写 — 人物动作 — 内心独白”的层层剖析,让学生领悟间接抒情“于细微处见真情”的特点。任成瑞老师则从习作教学出发,提出要建立 “阅读 — 仿写 — 创作” 的梯度训练,让学生在模仿中掌握抒情技巧。

备课过程中,教师们特别关注“大单元情境创设”。经过反复研讨,最终确定以布展“时光博物馆”为贯穿性任务,让学生在“阅读名家情感 — 记录自己心情 — 创作抒情短文”的真实情境中,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这种“任务驱动式”备课模式,既凸显了单元教学的整体性,又为课堂实践埋下了“情境化”的种子。

课例展示:读写融通,演绎大单元教学实践

李媛老师《匆匆》:在追问中触摸直抒胸臆的力量

IMG_256

李媛老师紧扣“直接抒情”的核心目标,设计三大任务:

任务一:寻“问”探情

学生通过圈画文中12个问句,发现作者以连续追问直击时光流逝的焦虑,体会“问中有情,情在问中”的表达效果。

任务二:品“叠”悟情

聚焦“头涔涔”“泪潸潸”“轻轻悄悄”“伶伶俐俐”等叠词,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节奏美与情感的递进性。

任务三:联“我”写情

“如果你的时间被偷走了,你会如何呐喊?”这一问题点燃创作热情,学生仿照课文句式,写下“时间啊,你为何总在游戏时奔跑,在作业时踱步?”等充满童真又饱含哲思的句子。

整堂课以“读—品—写”贯通,学生既读懂了文字中的惆怅,更在语言实践中习得了直抒胸臆的密钥。

IMG_256

高艳琴老师《那个星期天》:于细节中寻觅间接抒情的密码

与《匆匆》的炽烈不同,高艳琴老师带领学生走进《那个星期天》的含蓄世界,通过三个活动层层推进:

活动一:绘制“心情曲线图”

学生梳理“期盼—焦急—失望”的情感变化,发现作者从未直接写“难过”,却通过“阳光渐渐暗下去”“母亲衣服翻动的声音”等环境描写传递心境。

活动二:解密“留白艺术”

聚焦“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的留白处,学生化身小侦探,从“搓衣服的声音”“惊惶的甩手”等动作描写中,推理出母亲未能兑现承诺的愧疚与孩子的懂事。

活动三:创编“心情微电影”

学生小组合作,选择“等待”情境,设计包含环境、动作、神态的镜头脚本。一组学生用“窗外的麻雀叽喳飞走,我数着墙上钟表的滴答声,铅笔在草稿纸上划出一道又一道折线”的画面,生动诠释了“焦灼”的内心。

高老师以“不写情而情自现”的匠心,让学生领悟到间接抒情“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魅力。

IMG_256

任成瑞老师习作课《让真情自然流露》:在融合中实现表达升华。

作为单元收官之作,任成瑞老师的习作课以“时光博物馆”馆长现身征集作品,请求孩子们作为评委,评判一篇入选作品,并做出修改,推动读写深度融合。

任成瑞老师提出,让学生抓住那些让你“心跳加速、眼眶发热、手心出汗”的瞬间打开了学生的情感宝库。

写作支架的搭建是本节课的亮点。任老师提炼出“直接抒情三步法”(直抒胸臆 + 修辞增色 + 升华主题)与 “间接抒情三板斧”(景物烘托 + 动作暗示 + 环境渲染),并通过《匆匆》《那个星期天》的片段复现,让学生在 “回顾 — 提炼 — 运用” 中实现知识迁移。在互评环节,“情感真挚度”“抒情方法恰当性”“细节生动性” 的评价量表,让学生的交流有章可循,实现了从阅读到写作的完美转化。

集中研讨:在思维碰撞中“结果”

课例展示结束后,全体教师围绕“大单元教学的落地策略” 展开深度研讨。副校长王亚兰老师首先肯定了三节课的连贯性:“从直接抒情到间接抒情,再到综合运用,形成了‘输入 — 内化 — 输出’的完整闭环,体现了大单元教学的进阶性。” 他同时建议,在单元起始课可增加 “抒情方式思维导图” 的构建,让学生对单元内容有更清晰的整体认知。

语文教研组长王智慧则聚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提出思考:“‘时光博物馆’的任务贯穿是否可以更紧密?比如在每节课设置‘情感卡片’的填写环节,让情境真正成为学习的‘脚手架’。” 青年教师马宇翔结合自身教学困惑提问:“在习作教学中,如何平衡‘方法指导’与‘自由表达’的关系?” 任成瑞老师回应:“大单元教学的方法提炼不是束缚,而是为学生提供‘抒情工具箱’,最终要让他们能根据表达需要灵活选用。”

省名师王亚兰从“大单元的‘大’体现在何处” 切入,指出三节课在 “目标统整、内容关联、方法迁移” 上已初现大单元雏形,但还可在 “文化浸润” 上做文章:“朱自清、史铁生的抒情文字背后,是中国人‘含蓄’与‘热烈’并存的情感哲学,若能在单元总结课中引入《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等经典片段,可让学生感受抒情传统的源远流长。” 这番话为教师们打开了大单元教学的文化视野。

研讨最后,校长曹彦文作总结讲话:“今天的教研不是终点,而是大单元教学探索的新起点。要以‘绥德好课堂’为目标,让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核心素养生长的沃土。” 他同时宣布,该校将建立 “大单元教学实践共同体”,通过年级备课、课例追踪改进等机制,推动教研成果的常态化落地。

IMG_256

此次教研活动,是绥德县张家砭镇中心小学在“大单元教学” 领域的一次深度耕耘。从集体备课的 “根系深扎”,到课例展示的 “枝叶舒展”,再到集中研讨的 “果实孕育”,全过程展现了该校教师 “以研促教、以教促学” 的专业追求。当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在课堂上交织成情感的经纬,当阅读教学与习作训练在大单元框架下形成闭环,看到的不仅是几节课的精彩,更是 “绥德好课堂” 正在生长的模样 —— 那是一种基于整体、指向素养、充满生长力的教育新生态。

在“双减” 背景下,大单元教学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正如活动现场悬挂的标语所言:“把单元当作‘森林’来教,而不是一棵棵‘树木’。” 绥德县张家砭镇中心小学的教师们正以教研为犁,在大单元教学的沃土上深耕不辍,期待着看到更多 “绿树成荫、花果飘香” 的美好课堂图景。未来,他们将继续以生为本,以研为路,让每一次教学实践都成为学生核心素养拔节生长的力量源泉,为 “绥德好课堂” 的品质提升筑牢根基。(供稿: 绥德县张家砭镇中心小学)

责编:杜鹏飞

编辑:李静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时代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