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9日上午,咸阳博物院 “咸博专家讲解 ”系列直播再度开播,宣教部讲解员成贝贝化身主播,带领观众云游文庙馆区碑石陈列,特邀副研究馆员张延峰深入解读“顺陵碑的前世今生”,揭开顺陵碑的传奇面纱。
直播以咸阳博物院的深厚底蕴介绍拉开序幕。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这里陈列的碑石宛如一部凝固的史书,63件(组)跨越北周至民国的石刻文物中,28件(组)唐代碑石尤为耀眼。2023年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中,咸阳博物院有9件碑石赫然在列,其中包括唐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武周顺陵残碑等珍贵碑石。成贝贝详细阐释了碑刻的三大类别:纪功纪事碑铭记功德,如《周文武成康庙记》;官文碑封存了官方文书,其中保存的《敕赐太清观尚书礼部官牒刻石》等文物尤为珍贵;墓碑则是墓主生平的永恒印记,《豆卢恩碑》《顺陵残碑》等皆属此类。
在万众期待中,镜头聚焦到核心展品——顺陵碑。这座由武三思撰文、太子李旦书丹的巨制,承载着武则天对母亲的追思。杨氏 92 岁高龄去世,从太原王妃到孝明高皇后,其身后殊荣随武则天称帝而不断升级,顺陵的变迁正是武周政权兴衰的缩影。张延峰揭秘了碑刻的悲壮经历:明嘉靖大地震使其碎裂,部分碑石竟被用于修补渭河堤岸,直到清初及20世纪60年代,9块残碑才相继重见天日,230个可辨识文字中,武则天创造的“曌”“ 埊” 等汉字尤为醒目,成为研究武周文化的活化石。
除了历史价值,顺陵碑的书法艺术亦令人惊叹。张延峰指出,碑文虽为残片,却完整保留了初唐楷书的风貌——结构整饬而不失灵动,笔画宽博彰显大气,堪称初唐书法过渡时期的代表作。
近一小时的直播中,网友们通过弹幕与专家热烈互动,从碑刻修复技术到武则天造字的文化意义,话题不断升温。当镜头掠过斑驳的碑石残片,张延峰感慨道:“每一道裂痕都是历史的年轮,每一个残字都是文明的密码。顺陵碑不仅是杨氏的墓碑,更是唐代政治、书法、女性文化的多元载体。”
随着结尾的到来,主播热情邀约观众走进咸阳博物院,在文庙馆区的碑石长廊中触摸历史的温度。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沉睡的文物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也让更多人读懂了咸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蕴。(杨韶东)
责编:杜鹏飞
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