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响点亮了四面风的四月,燕子开始在梁间呢喃。是爱,是希望的四月,书香最浓,时光最暖。把《晨曦中的读书人》放在四月里,放在晨曦中,放在闪烁着金色的阳光下,不得不让人深情地打开书本,与书中的每一位读书人,畅谈读书的故事。作者李焕龙先生所著的这本书,点燃了阅读的明灯,照亮了书海的星空;又似播下阅读的种子,催醒了无数人沉睡的心灵。读此书,可抚慰人心,灵魂生香,感到人生有趣。
拿起这本书,认真打量书的封面,能给人明亮的温暖和力量。该书的封面是以黄、白为主色调,白得干净,黄得温暖,色彩分明,让人浮想联翩。黄色对应了书名中的“晨曦”,初升的太阳向大地洒满了金色的阳光,一群读书人,虔诚地捧起书本,激动而温暖的与书中每个人物相逢;白色对应了书名中的“读书人”,他们内心纯净、澄澈、透亮且安静,在书的海洋里,他们自由驰骋,任意东西,舒展着被书熏香的灵魂。封面左上角有一段竖排的文字:“直射的阳光如长剑、长刀、刀光剑影在他头顶上激烈打斗。而他,端坐在水泥板上,静静读书,静如雕像”。初看,“直射的阳光”是正午的阳光,似乎与“晨曦”的温暖、柔和格格不入,再仔细揣摩,如长剑,长刀的阳光,在他的头顶上激烈打斗,他却端坐在水泥板上,毫无疑问,“他”一定指建筑农民工,他在干什么?他在休息时间静静读书,直射的阳光没有让他失去读书的兴趣,他静如雕塑,不为外物打扰。虽然做着又脏又累的工作,但他有着与常人不一般的精神高度,直射的阳光与读书将他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并告诉读者,读书人不仅仅是知识分子,农民也是可以的。凡是读书人,他们有趣的灵魂都会给人传递快乐和力量。由此看来,封面的色彩、人物、文字、书名构成了一幅和谐、温暖而静宁的读书图,让读者还未闻到书香,就与书中的人撞了个满怀。
打开书本,读书中的故事,给人心灵的触动和宁静。翻开第一页,发现没有前言或序,没有名家推崇的文字,映入眼帘的,只是“目录”,细细一数,共33个题目,认真阅读题目,发现了三个关键词:“读”、“书”、“人”,这与书名高度的统一,可见作者拟书名的良苦用心。书中33个故事,每个故事的主人公不一样,所记叙的故事不同,但都与“书”有关,读完,给人启迪,给人励志,给人知识,给人快乐。如开篇退休五年的王文林,找不到生活的方向,选择了读书,打开了乐趣之门的钥匙;已退休的方老,半夜两点加班审稿,筹办读书会,成为老书迷;同事记者在下乡采访路上讲高尔基的《母亲》,分享着讲书的快乐与感动;年近八旬的敬书人徐崇树,挑书看书时的专注与虔诚,令人佩服;傍晚下班脱下警服的胡经环,在自助借还的智能化图书馆给儿子选书,自己也翻阅爱读的图书,成为她每天身心最自由、精神最愉悦的时光;工地上的阅读者在室外温度超过40摄氏度情况下,如雕塑般端坐在水泥板上,静静读书;浪漫的年轻人杨麟,退隐山林当起民宿老板,在山顶建立高大、宽阔的书墙,让人静心静身;研读者老包研究古体诗词,走火入魔,最后参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中国诗词大会》……如果说这些读书人的故事是为了提升境界,找到人生的快乐,那么还有另外一种读书人,他们读书的故事给人知识,给人启迪。如汉阴县“传文书屋”创办者李传文,办农家书屋,为村民送智慧,受益者青年农民胡小平,通过读农业科技书刊,发展种藕养鸭的产业;农家妇女徐家翠成为“传文书屋”的铁杆读者,她苦学厨艺知识读物,又荐读了有关接待礼仪、环境美化方面的书籍,打造出诗意的乡村农家乐;李传文在农村传文明,种文化,让农家子弟深受感染,看到希望。石泉县一对蜂农兄弟相聚在农家书屋,学养蜂技术,利润可观。农家书屋变成黄金屋。总之,书中的人物与书都有着很深的奇缘,是书改变了他们的生活,甚至改变命运。
作者在记述这些读书人的故事时,如话家常,娓娓道来,那些退休干部、农民、学生、教师、外卖人员、残疾人、精神病患者等,在作者笔下,一言一行,一笑一颦,如在人眼前。独到的细节描写将人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如:
“擦完双手,他将毛巾叠成一个巴掌大的四方块,放进口袋里,才戴上眼镜,走到书架前,一本一本地选书。他取书很慢,很轻。瞅准的那本书,并不直接取出,而是先将其两边的书轻轻分开,再用手指捏住所选图书的中部,一厘米一厘米地缓缓抽出……”
——见《敬书之人》
“我示意借阅,他微笑着点头,伸手推了过来。一本是精装的《唐诗宋词选编》,厚厚一大本,过千页,纸薄字小,他这年龄看得清吗?我打开一看,吃了一惊,里边不仅画有符号,写有批注,还夹有字条。另一本是《安康诗词集成》,十几处都被折叠着,有几首被注了拼音,标了音节,看来是要诵读的。”——见《研读》
看来,无论是写80多岁的敬书人,还是满头白发的研读人,这些传神的细节描写,都让人产生敬佩之情,他们是阅读的标兵,阅读的传递者,这些甚微而细腻的文字,在书中比比皆是,每每读到,不禁令人肃然起敬,在宁静的书香中,忘怀世俗。那些瞬间的永恒,在读书人的故事中被无限放大,他们的执著、积极、乐观让你在零乱的生活中忽然被触动、感染,继而又变得无比宁静、深邃。
读作者,读出作家阅读的精神密码和慈善之举。作家李焕龙,曾在市图书馆担任馆长,任职期间,他的一些读书举措和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把各县区的图书馆搞得风生水起,他提倡全民阅读,努力打造书香家庭,书香校园,书香社会,他是阅读的领读者,也是传递者。在这本书里,作者以读者的视角,认真地观察着众多的读书人,他们是那么美丽,又是那么可爱,读者能领悟到作者在写书时的无比宽慰,仿佛看到有无数阅读者在传递着阅读的火把……
这本书没有序言,没有后记,没有任何推荐语,但我认为,目录就是序言,33个故事就是序言,就是推荐语。故事写完,但读书人还有很多,读书的人在继续,这也许就是我理解的“后记”,作者以广博的胸怀和一颗慈善之心,推广阅读,这其中一定有来自他自身的阅读因子,我在《父亲读书》《二爸的书箱》《惠爷说书》中找到了作者阅读的精神密码。父亲是文盲,却酷爱读书,滚瓜烂熟的背诵《党章》,临终前,双唇还不时嚅动,口中念念有词;二爸是文盲,跟随父亲学识字,三天三夜,《农民识字简本》上的字基本会认,后来兄弟俩以书信的方式“见字如面”;惠爷是奶奶丧偶后改嫁的男人,也是文盲,却是说书的高人。一本《水浒传》,惠爷能依其原意,根据听众需求和自己习惯的语言、语调、语气即兴演说,让听书人身临其境,拍手称赞。总之,不管是有着血缘亲情的父亲、二爸,还是没有血缘关系的祖父,他们的读书故事都深深地烙印在作者幼小的心灵中,并植入了读书的精神因子,尔后逐渐成为一颗读书的种子,在漫长的人生经历中,这颗种子不断生根、发芽,直至成为一株顶天立地的大树,在茂密的浓荫下,众多的读书人,汇集于此,找到人生的归宿,精神的港湾,心灵的栖息地。
作者热爱阅读,鼓励并引领更多的人投入到阅读的洪流中,除了父辈们的深远影响,作者还有一颗慈善之心。在《慈善读本进校园》文中,一群小学生、中学生都热爱读书,更热心于公益事业;书中的一些农家书屋,为农民送科技,送智慧,送福利,这是慈善之举;图书馆成为孩子上下学的临时点,既安全,又能学习、读书,这更是他的慈善之心。
一个读书人,最高的境界,不是自己读,自己感悟,自己成长,而是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今天,召唤更多的人读书,帮助他们跳出世俗的牢笼,用书香保留住漫漫长河中清瘦的欲望,让自己的心得到书香的抚慰。我想,晨曦中的读书人做到了,李先生更是做到了。
作者简介:汪贤莉,平利县城关初中教师,陕西省职工作家协会会员,安康市作家协会会员,安康诗词协会会员,安康"汉水女神"诗社会员,平利五峰诗社会员。(供稿:平利县图书馆)
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