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科教文旅

陕西省柞水中学:用创意点燃火种 以躬行注解信念

她不是惊天动地的改革者,只是把“班主任”三个字拆解成365天细碎的晨昏。那些藏在作业批注里的红圈、晚自习窗外的驻足、青春困惑时的喃喃细语,织成一片安心的云,托起年轻的生命向光生长。她就是陕西省柞水中学教师郑安云。

IMG_256

郑安云,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柞水中学地理教师兼班主任,从教十一年,带出四届毕业班。她以“教育是双向治愈的旅程”为信条,坚持“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舒展”。所带班级多次获评校优秀班集体,个人曾赴江苏省高淳高级中学跟岗学习半年,曾在商洛市教师培训中执教示范课,获县提高教学质量能手、优秀微课,校课改能手,优秀党员、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等多项荣誉,但她却常笑称自己不过是“青春的同行者”。

创意为舟,载青春向阳而行

当别人还在发奖状进行月考奖励的时候,郑安云老师的教室有二十条绶带已经在少年肩头流淌成朝霞,红绸扎就的状元花在领口灼灼盛放。当《少年中国说》的诵读余韵仍在梁间回旋,中控台突然迸发出欢快的旋律——孩子们甩开校服外套,一身红衣踩着土耳其舞蹈的节奏腾空一跃,地面与运动鞋碰撞出了跨时空的灿烂,台下掌声一片。而当主题班会的稻香漫进教室,你夸夸其谈地讲着如何珍惜粮食,郑老师的少年们已经在俯身演绎千年农耕的韵律。模仿插秧的舞步在讲台上游走,弯腰时窥见桌角贴着的悯农诗句,起身时撞见黑板上学生自画的麦浪翻滚。而最热烈的欢呼属于每周天的“教师版酷跑”,运动与笑声在光影中交织成虹。

在郑安云老师这里,戒尺可以化作跳舞的指挥棒,粉笔才是播种星星的农具。当古典文脉与青春热力共舞,教育的沃土便生长出万千可能——那些披绶带时挺直的脊梁,跳插秧舞时低垂的谦卑,都在诉说成长最美的模样。毕业多年的学生回忆,“郑安云老师的教室永远有突然爆发的笑声,那才是青春该有的样子。”

身教为镜,照见成长的双向奔赴

她的笔记本扉页写着,“若想让学生向往星空,我先要成为追星星的人。” 三尺讲台是她的星轨图,粉笔尖划出的晨昏线串联起无数可能。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学生要成为一个有理想,有目标,肯奋斗,能吃苦的人。

经典诵读少年们捧着奖杯归来,把它放在教室最耀眼的位置,她信守承诺给全班买了奶茶;校歌班歌比赛得奖那夜,她在台下记录的身影比舞台追光灯还要灼亮。运动场上的欢呼是成长的惊蛰,她带领的班级获得了8金10银2铜团体第一的好成绩。学生跨过终点线的刹那,总能听到她呐喊、鼓掌和带领同学们接应的声音,她挥手的模样,像春风中永不倒伏的旌旗。

有人看见毕业班窗前的长明灯火,却不知道她把每个孩子的梦想都当作自己的梦想;当孩子们把所有奖牌挂在她脖子上的时候,她说,“最大的荣耀是你们眼里有光。”当新教师请教带班秘诀,她笑着说,“学如树,师作根。”

心灵为桥,渡迷茫静待花开

办公桌抽屉里锁着54封“树洞信”,从“暗恋好痛苦”到“爸妈要离婚”,从“想退学”到“他不配做一个父亲”,安云老师用树叶书签做信物:“叶子落在我手里,秘密就永远留在秋天。”曾为心理异常学生制作专属沟通手账;曾深入特殊学生家里耐心引导;曾深夜接听家长电话一个多小时,听着家长的吐槽却还暖心安慰。面对顽劣的学生,她总是不急不躁,宽严相济,细心引导。毕业班压力最大的四月,她也总是不断鼓励学生,告诉他们:“累的时候握紧拳头,就有星光从指缝漏出来。”

教育的云梯上,我们都是攀登者。有人问郑安云老师何为好班主任,她指着学校后山的爬山虎:“你看它们抓着墙缝向上,多像孩子踮脚触碰世界的模样。”十一年的春风化雨,她把教育写成一首循环诗:用创意点燃火种,以躬行注解信念,将心比心托起年轻的生命。那些曾在信纸上晕开的泪痕,终将化作朝霞映亮天际;那些被小心收藏的青春迷茫,会在岁月里酿成琥珀。而安云老师仍守着三尺讲台,如云般温柔托举,如山般安然守望,因为她深信:所有等待破茧的岁月,都是师生共同生长的年轮。(供稿:陕西省柞水中学)

责编:杜鹏飞

编辑:雷利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时代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