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石椁线刻画是一种最具原始创造力的白描艺术,其内容丰富、题材广泛、造型简练、线条流畅、均称飘逸,有着强烈的曲线美和韵律美。在唐懿德太子墓石椁上就刻有一幅《戴步摇仕女图》,可谓线刻画中的精品。
懿德太子李重润,是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嫡孙,中宗李显长子。公元701年,因与妹妹永泰郡主、妹夫魏王武延基议论面首张易之兄弟“何得姿入宫中”,被仗杀于河南洛阳,年仅19岁。公元706年,中宗李显复位后,将其墓由洛阳迁至于此,陪葬乾陵,并聘国子监裴粹亡女为冥婚,与之合葬,恩殊“号墓为陵”。该墓位于乾陵东南方向,是一座距离乾陵最近,也是迄今为止发掘唐墓中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好的一座帝陵陪葬墓。
《戴步摇凤冠仕女图》线刻画镌刻于懿德太子墓石椁正中,高140厘米,宽80厘米,所刻绘的两个仕女倚门相向而立,双手袖于腹前。头戴高冠,上饰花钿,丰颊硕面、阔眉凤眼、直鼻小口。上穿桃式袒胸宽袖短衫,下着长裙,罩笼裙。腰系帛带,并配有长长的玉串,且数量很多。在袖口处各绣鸾凤一对,裙下绣花边,显得层次清晰,明快舒适。整个人物高贵典雅,端庄秀美,气度非凡。在人物周围空白处,装饰以奇花瑞草和云纹图案,既衬托出人物形态之美,又显示出周围环境之美,画面的四周又装饰有规则形缠枝蔓草图案,使整个画面华丽多彩,富贵吉祥。
乾陵陪葬墓石椁线刻女侍大多形象写实,部位比例准确,塑造了一批盛唐初期体态健美丰润,气质华丽富贵,神情悠闲矜持的宫廷妇女形象。女侍们的发髻皆以高大为上,多是把头发梳于头顶,然后盘成惊鹄髻、半翻髻、反绾髻等。她们多穿窄袖束腰襦裙、半臂、披帛,高跷云头履或线鞋,这种服饰主要是受胡服的影响。少数女侍穿着男装,裹幞头,穿圆领或翻领对襟窄袖长袍,内衬圆领衫,条纹裤,腰系蹀躞带,足蹬缀花线鞋。女著男装在唐初就比较流行,这应该是唐代社会比较开放,妇女较少受到约束的一种直接反映。
这些精美的线刻画,展示了能工巧匠们惊人的艺术构想和卓越绝伦的雕刻机巧,多层次的展现了美的世界,给人以线中蕴情、线中显美的艺术感受。石刻线画就其性质而言,可以说是绘画与雕刻的混合体,要求工匠不但有绘画技艺还要有雕刻功夫,线刻画的线条简洁凝练,刚劲有力,这些未留下姓名的能工巧匠们,以刀代笔,以石为纸,以线造型,以形传神地创造了民族传统绘画的独特样式。
乾陵石刻线画,在选用线型时,总是着眼于人物性格之差异,景物特征之区别,衣着质的之不同,多层次去表现线条造型的魅力。用宛如游丝般轻盈舒畅的线条来表现宫女的温柔气质,用顿挫抑扬,铿锵有力的线条来表现宫女的衣装配饰;用疾徐粗细、刚柔相济的线条来表现景物的自然之态;用概括简介,变化多端的线条来表现器皿的质地,从而达到了形随线生,神随线出,线中有情,线中显美的艺术境界。乾陵的线刻画,纹样章法布局,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奇葩。(陈丽萍)
责编:杜鹏飞
编辑:沈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