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的风,裹挟着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庄严气息,掠过镇巴的群山。当“朱德警卫团”那面浸染着烽火与荣光的战旗,在天安门广场接受全国人民检阅时,在这片被誉为“红军之乡”的土地上,无数青年学子的心中正激荡着跨越时空的共鸣——这面承载“铁心跟党、英勇善战”精神的战旗,不仅镌刻着百团大战的硝烟、黄崖洞保卫战的铁血,更与镇巴大地的红色血脉紧紧相连,因为这里,是该团第六任团长钟明锋的家乡,是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精神家园。
镇巴的山,是红色的山;镇巴的水,流淌着革命的记忆。80多年前,红四方面军转战川陕,在这片土地上播撒下革命的火种,让镇巴成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前沿,成为毛主席盛赞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从1928年群众投身游击队的呐喊,到1931年地下党员秘密发展革命力量的坚守;从川陕革命根据地镇巴烈士陵园里静静矗立的纪念塔,到烈士英名墙上镌刻的不朽忠魂,红色早已融入镇巴的肌理,成为这片土地最鲜明的底色。这里的每一寸山河,都见证着“军民同心、生死与共”的鱼水深情;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承载着“为信仰献身、为人民战斗”的红色基因。而“朱德警卫团”的战旗故事,正是这红色谱系中熠熠生辉的篇章——黄崖洞“水窑口”阵地数次击退强敌的殊死搏斗,警卫中央首长、守护重要会议的忠诚担当,千余场战役淬炼出的钢铁意志,与镇巴儿女在革命年代的牺牲奉献一脉相承,共同构筑起中华民族的精神长城。
全民国防教育月的号角,让这面战旗与这片土地的联结更加紧密。当“战旗照青春 红色励我行”的征文活动在镇巴启动,青年学子们纷纷执笔,在字里行间追寻战旗的足迹、探寻家乡的红色记忆。他们写下黄崖洞保卫战中“以少胜多”的奇迹,感悟“英勇善战”背后的战略智慧与无畏勇气;他们追忆钟明锋团长等先辈的峥嵘岁月,理解“铁心跟党”是穿越风雨的根本遵循;他们漫步镇巴革命历史陈列馆,在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旧文物中,触摸革命先辈滚烫的初心。这场征文活动,早已超越了文字的角逐,成为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一场生动的国防教育。10名一等奖、15名二等奖、20名三等奖、33名优秀奖的揭晓,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它让红色基因在青年心中生根发芽,让国防观念融入日常,让“关心国防、热爱国防”成为镇巴青年的自觉行动。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回望,从抗战胜利的荣光到强国强军的征程,从战旗飘扬的阅兵场到红军之乡的征文活动,不变的是红色基因的代代相传,是青春力量的接续奋斗。“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镇巴青年作为红军之乡的后辈、英雄部队的传人,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他们既要做红色故事的讲述者,让战旗精神、家乡党史家喻户晓;更要做红色基因的践行者,把“铁心跟党”的忠诚转化为坚定的理想信念,把“英勇善战”的精神转化为奋进的实际行动。在校园里,他们刻苦钻研、增长才干;在乡村中,他们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他们将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守护红色江山,建设美丽家乡,让战旗的光芒照亮民族复兴的道路。
战旗如画,青春如歌;红色血脉,代代相传。镇巴的红色土地孕育了不朽的精神,“朱德警卫团”的战旗指引着前行的方向。当国防教育的春风吹拂大地,当青年一代接过传承的火炬,红色基因必将在赓续中焕发新的生机,战旗精神必将在实践中绽放新的光芒。这,是对革命先辈的最好告慰,是对国防教育的生动诠释,更是镇巴儿女写给新时代的青春答卷——以战旗为指引,以红色为底色,在强国强军的伟大征程中,书写属于这一代人的荣光!(镇巴县退役军人事务局 毕显平)
责编:张颖
编辑:刘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