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的田野上,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渴望父母的陪伴,却常独自面对成长的困惑。为守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筑牢成长“心防线”,近日,华阴市黄河学校开展了“拥抱阳光心态 绽放青春光彩”心理健康辅导活动,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温暖又实用的心灵成长课。

讲座伊始,杨燕林老师用生动通俗的语言解读心理健康的核心概念:“心理健康不是没有烦恼,而是像给心灵装了‘晴雨表’,能感知情绪、接纳情绪,更能调节情绪。”她以小学生熟悉的“考试失利”“和同学闹矛盾”等场景为例,说明心理健康是孩子快乐学习、友好交往的“隐形基石”,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有了更直观的认知。
什么是心理健康?对于小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有着明确的标准:能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乐于与同学、老师沟通;能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有适度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能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身的优缺点;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懂得分享与合作;行为符合年龄特点,遵守校规校纪。

然而,部分孩子因缺乏亲情陪伴、学业压力等因素,可能出现心理异常表现。比如情绪持续低落、易怒、不愿与人交流;学习上注意力不集中、成绩突然下滑;行为上出现退缩、叛逆,甚至有自伤倾向。这些表现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影响孩子的性格养成、人际交往,甚至阻碍身心健康发展,埋下长期心理隐患。

了解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是做好心理健康辅导的关键。小学阶段的孩子认知能力快速发展,但情绪调节能力较弱,容易因小事产生波动;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渴望被认可,却也敏感脆弱;人际交往需求从家庭转向同伴,集体归属感愈发强烈。
针对这些特点,老师给出了保持心理健康的实用方法:一是学会情绪表达,用倾诉、画画、运动等方式释放压力;二是培养兴趣爱好,在喜欢的事情中获得成就感;三是建立良好关系,主动与同学、老师、长辈沟通;四是规律作息运动,让身体为心理提供“正能量”;五是学会积极暗示,遇到困难时告诉自己“我能行”。
当心理困扰来临时,孩子们该如何应对?活动中,老师教给大家“三步法”:
首先,正视烦恼,告诉自己“有情绪是正常的”,不必自责;
其次,主动求助,向信任的人倾诉,寻求帮助不是软弱,而是勇敢的表现;
最后,积极行动,通过做喜欢的事转移注意力,或用深呼吸、冥想等方式平复情绪。
现场还设置了互动环节,孩子们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中学会了识别情绪、化解矛盾。
关爱留守儿童,不仅要给予物质支持,更要守护心灵成长。 此次活动让孩子们懂得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掌握了调节情绪、应对困扰的方法。
愿每一位留守儿童都能拥抱阳光心态,在成长路上少一份迷茫、多一份坚定,让青春光彩在健康心理的滋养下尽情绽放。
也期待更多人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用陪伴与理解,为孩子们搭建起一座通往快乐成长的“心桥梁”。(王少莉)
责编:杜鹏飞
编辑:刘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