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时代热点

宜君县哭泉镇:党建引领强根基 多域协同谋发展

今年以来,宜君县哭泉镇通过建强组织堡垒,凝聚多方合力,构建起“党建引领、多域协同、共建共享”的发展新格局,为全镇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党建引领强根基,构建组织建设新格局。始终将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严格执行“第一议题”制度,通过“分层分类、精准滴灌”学习体系开展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读书班、“三会一课”等,累计开展学习32场次,覆盖党员群众1000余人次。同步推行“1+N”培训模式,建立本土致富能手、返乡青年等多元后备人才库,今年已培育强雁2人、雏雁15人、后备力量30人。全面深化领导干部包村联户制度,常态化开展“千问千答解民忧”活动,推动干部在一线锤炼作风、破解难题。

产业赋能促转型,打造多元融合新体系。立足资源禀赋,构建“果羊菌”三维产业体系,实现从单一农业向融合发展的跨越。苹果产业形成标杆效应,淌泥河村215亩山地苹果示范园采用有机肥料与绿色防控技术,培育“秦脆”“瑞雪”优良品种,带动30余户就业。肉羊产业循环发展,料石坡村通过“党支部+村集体+公司+农户”模式建成现代化养殖基地,推行“种养肥”循环模式,带动化肥农药使用量同比下降。食用菌产业稳步扩张,麻庄村建成28座标准化大棚及30吨冷库,培育菌棒20万棒,年产香菇40余吨,带动村集体增收8万元,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生态筑基优环境,绘就宜居乡村新底色。以“千万工程”经验为指引,构建实施“三线联动”的210国道沿线、农户庭院和梯田景区周边环境提质整治体系。高标准完成淌泥河村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验收工作,加速推进南塔村市级“千万工程”重点村建设,以点带面推动乡村环境整体改善。通过“三治并举”推进污染治理,建立生活垃圾“日产日清”规范清运机制,卫生厕所覆盖率达98%;同步开展沿线村庄绿化美化行动,实现生态保护与村庄靓化双向赋能。

乡风铸魂聚合力,激活基层治理新效能。以“五色工作法”为样板构建起“多方参与、共享共治”的基层治理体系。成立了以村组干部、党员为骨干的议事协商会,探索建立“12345”议事协商模式,充分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创新推行“131”信访法治化工作机制,全面打造“明红调解室”基层调解特色品牌,辐射全镇10个党支部,累计排查化解矛盾纠纷23件,办结民意诉求42条,办结率达98%。同步依托文体广场、农家书屋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系列活动,将高价彩礼治理、厚养薄葬倡导、野生动物保护等纳入村规民约,大力表彰“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等农村典型评选63人,让文明新风尚在乡村落地生根。

民生暖心办实事,织密幸福保障新网络。聚焦“一老一小一困”重点群体,精准补齐民生服务短板,让民生保障更有温度。今年7月,“爸妈食堂”公益项目顺利落地,通过“议事协商+专业社工+志愿者”模式,为40余名困境老人提供营养午餐与精神关爱,探索出普惠型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路径。持续深化“红色代办”服务,组织志愿者为独居老人提供上门打扫、代购药品等贴心服务;推动“童伴妈妈”项目在哭泉村落地,开设留守儿童课后辅导班与兴趣课堂,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文旅融合谋突破,助推乡村旅游新动能。依托“中国美丽田园”旱作梯田资源,整合哭泉村垂钓园、农家乐等文旅要素,初步形成“梯田观光+农事体验”业态雏形,为乡村旅游发展奠定基础。加快推进“云裳梯田”民宿、“云溪渔歌”文旅综合体建设,完成7家农家小院品质升级,打造“农耕体验+研学旅游+特色民宿”全链条运营模式,带动200余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通过资源整合与业态创新,推动农文旅产业从“单点突破”向“集群发展”转变,让乡村旅游成为带动群众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供稿:宜君县哭泉镇)

责编:刘朋涛

编辑:汪洋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时代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