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一路奔涌,左边挽着陕西的黄土坡,右边牵着山西的老窑洞,传唱千年的“秦晋之好”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再度回响。10月12日,陕西省府谷县文工团携原创历史晋剧《一门忠廉·折家军》亮相第二届晋剧艺术节,在太原青年宫艺术中心完成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文化“省亲”。以山西的戏唱陕西的英雄,用艺术为笔,为“秦晋之好”写下新时代的鲜活注脚。
缘起:黄河畔的忠廉风骨,晋韵新声
《一门忠廉·折家军》的创排,源于府谷县文工团对本土历史文化的深度挖掘与艺术自觉。该剧以北宋名将折德扆及其家族“一门忠廉”的史实为蓝本,聚焦其智取北汉、和平收复晋阳的传奇故事,旨在将尘封于史册的忠勇精神搬上舞台。
作为扎根基层的国有文艺团体,府谷县文工团的创作团队可谓是“一群戏痴捧着史料一点点抠细节”。他们从《宋史》中“控扼西北,中国赖之”的记载出发,在总导演、国家一级演员杨仲义和编剧赵威龙的带领下,精心打磨剧本。创作团队巧妙依托晋剧“慷慨激昂又婉转细腻”的艺术特质,运用乱弹、流水等丰富板式与翎子功、帽翅功等表演绝技,力图让折家将“忠勇报国、廉洁传家”的千年风骨在舞台上鲜活起来,使之成为一部融合家国情怀与晋剧艺术精粹的精品力作。
盛放:跨黄河的文化省亲,梨园佳话
2025年10月12日至13日,酝酿已久的《一门忠廉·折家军》终于在中国晋剧的故土——山西太原,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帷幕拉开,在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张燕林声情并茂的介绍后,舞台上,高亢激越的晋剧唱腔、恢弘大气的舞美设计、演员们细腻传神的表演,瞬间抓住了全场观众的心。府谷县文工团的青年演员们以扎实的功底和饱满的激情,将折德扆的深谋远虑、折赛花的巾帼英姿刻画得淋漓尽致,赢来观众一阵阵掌声,叫好声此起彼伏。
为何说此次演出是一次富有深意的文化“省亲”?晋剧,作为山西的传统瑰宝,流传至陕北府谷后,与当地的民俗风情深度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府谷晋剧”。此番“娘家”演出,不仅展示了府谷在传承与发展晋剧艺术方面的丰硕成果,更搭建起了陕晋两省文化交流互鉴的宝贵平台。这场跨越黄河的演出,正是新时代“秦晋之好”的生动注脚。
传承:守正创新的使命,文艺为民的初心
作为府谷县首部入选国家级艺术节的原创剧目,《一门忠廉·折家军》的成功,其意义远超一场普通的演出。它既是府谷县文工团“出精品、出人才、出成绩”原则的集中体现,也是其秉承“面对基层、面对市场、面对群众”服务理念的成果升华。该剧将忠诚、廉洁、担当的核心精神贯穿始终,与新时代所倡导的价值观形成深刻共鸣,是传统戏曲“古为今用”、服务社会的优秀典范。
此次在第二届晋剧艺术节——“梨园晋彩”展演单元中的成功亮相,不仅是折家军这一历史IP走向大众的重要一步,实现了地方历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更成为了晋剧跨地域传承的鲜活样本。未来,府谷县文工团将继续深耕本土文化资源,以更多精品剧目讲好中国故事,在提升府谷文化影响力的同时,为晋剧艺术的繁荣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基层活力。
府谷县文化馆馆长温永开说,黄河水一路奔涌,左边挽着陕西的黄土坡,右边牵着山西的老窑洞,这“秦晋之好”的情分,早就在水声里淌了千百年。
作为扎根基层的国有文艺团体,他们从没有辜负“文艺为民”的初心。府谷晋剧团的这群戏痴捧着史料一点点抠细节,把折家军的智勇、忠廉,用晋剧的板眼、唱腔揉成了《一门忠廉·折家军》——用山西的戏,唱陕西的英雄,这哪是两省的界,分明是文化拧成的绳,是秦晋情谊的新注脚。
忠廉指引归时路
——评晋剧《一门忠廉•折家军》
山西省文联副主席 王小东
忠孝、清廉,是中国戏曲的传统命题。以“忠廉”为主题的《一门忠廉•折家军》该如何突破惯有的范式进行创新性表达?这是我在观剧前一直期待的。其实,一直以来,我总能听到各院团赴府谷、榆林演出晋剧的消息,在这个“鸡鸣闻三省”的著名土地上,人们对晋剧的热爱在某种程度上是超过本土秦腔的。即便如此,我也完全没想到府谷县文工团竟能打造出这样一部小投入大呈现的剧目,不禁对温和平团长产生了由衷敬佩——这小伙子有本事,令人刮目相看!
本剧以太平兴国四年宋太宗赵光义御驾亲征、平定北汉为历史背景,讲述了大将军折德扆借女儿折赛花,成功劝降女婿、北汉主帅刘继业进而和平收复汉都的故事。“忠廉”作为本剧的重点,没有被扁平化地塑造为单一的“愚忠”,而是更深刻、多面地展现出不同人物在不同境况下的复杂心理状态。折德扆让观众看到的是中华传统道义上的“忠”,作为折家军统帅,他义无反顾效忠于宋王朝;折赛花的“忠”,融进了对父亲的孝、对丈夫的爱和对即将被汾河水淹的黎民百姓的仁,她用智慧和真情让观众看到她的“贤忠”;刘继业展露的则是充满矛盾与挣扎的“忠”,他偏执地效忠北汉小朝廷,尽管汉王早已“爱美人不爱江山”,但他依然坚守着“食汉俸禄忠汉君”的礼教而拒不投降。降还是不降,哈姆雷特式的生死诘问背后,是他与折赛花两种忠义观的思想交锋,也是他从“小忠”蜕变为“大忠”的必经之路。改名“杨业”,他完成了精神上的招安,也完成了他在“忠廉”上的多层次挣扎与蜕变:真正的“忠”并非效忠于腐朽没落的政权,而是忠于真正以仁爱治天下的国家。
多层次“忠”的展现离不开众多鲜活人物的塑造。作为历史剧目,本剧的人物并不是简单历史符号的堆叠,他们有情感、有弱点、有光辉、有瑕疵。折德扆是本剧忠廉精神的代表,作为将士,他足智多谋,有军事远见;作为父亲和家人,他舐犊情深,也会面临家与国的内心矛盾和冲突——“怕只怕教的曲儿不会唱”“怕只怕他誓与城池共存亡”,在“坝叹”这一幕,从他对女儿的担忧到对女婿执迷不悟的急切,再到对即将被水淹威胁的全城百姓的悲悯,编导刻画出一个肩负皇命、牵挂女儿又心怀百姓的人物形象。折赛花同样不是浮于表面的正面人物,作为连接敌己、宋汉的关键角色,她在劝降策反的过程中,面对水淹全城的危急状况和丈夫的一意孤行,“禽鸟儿筑巢犹把良木选,为臣子尽忠须择君主贤。”她没有哭诉和无助,而是通过清晰的逻辑说理展现了一个女政治家的权谋和智慧。对于整部剧的戏剧冲突的核心人物刘继业,编导着重塑造了他充满矛盾和纠结的心理状态。是智勇双全的名将、是负心汉、是忠臣、是奸佞?他的自我在一次次的质问中悄然转变,从拒不跪拜宋王到接受改名,这一历史名将的归顺让大家看到了一位悲剧英雄的觉醒与新生。此外,活泼勇敢的折赛英、小人之心的潘美、软弱昏庸的北汉王,都是亮点角色,共同完成了本剧丰富多彩的人物塑造。
从艺术表现来看,整出戏文武结合,场面恢宏大气。尤其是折赛花劝降刘继业,紧张刺激又充满创意,让观众目不转睛,细腻的程式表演、精妙的舞台调度和优美的身韵展示,将两人复杂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深深打动了每一位观众。剧情节奏把控精准,冲突设计层层递进、张弛有度,足以看出导演的深厚功底。戏曲界大咖,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杨仲义担任导演,国家一级演员梁忠威任执行导演,一年来,他们多次辗转两省精研业务,巧妙地运用传统程式,恰到好处地处理舞台行动,他们独特的艺术风格与理念,在演员的举手投足间清晰可见。每位演员的精彩表演,都能看到导演在他们身上付出的心血,以及毫无保留传授的表演诀窍。艺术家们不辞辛苦,半年来多次往返两省之间全心投入排练,为我们呈现了赏心悦目的舞台表现。音乐设计方面更是可圈可点。尽管乐队水平不尽相同,但音乐家秦书瑞怀着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依然创作出了如此出彩的戏曲音乐。加之刘奇凯的配器协助,让本剧既保留了传统晋剧音乐的精华,又巧妙地融入了现代元素,观众在熟悉的旋律中,获得了全新的视听享受。此外,剧本唱词的文学性尤其令人赞叹。既符合人物角色特质,又兼具文学美感,遣词造句精准优美,简单几句话就能把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一粥一饭常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折德扆开场就把自己的“人设”定了基调,忧国忧民、沉稳大气;“临悬崖你还不勒马回转,先下手更显你外强中干。陷深渊仍不能回头是岸,岂不知悔前容易悔后难。”折赛花机智和条理的性格特质也通过犀利的唱词展现了出来;“乐不思蜀也是一种思路么?”北汉王夫妇的唱词则通过诙谐调笑的风格将人物性格跃然纸上。纵观全剧,人物对话简洁有力,含义深刻,极具艺术感染力,充分展现出编剧深厚的文字功底。当得知这是出自88岁高龄的我省著名剧作家赵威龙老师之手时,我心中满是敬佩之情。老先生宝刀不老,耄耋之年创作如此佳作,实在令人赞佩不已。
虽然史料关于折赛花策反刘继业的情节没有明确记载,但剧作者基于折杨两家关系设计出这一具有戏剧内核同时又保持人情味、说服力的情节,为《一门忠廉•折家军》找到了历史现实与艺术虚构的平衡点。本剧用深刻的主题立意、鲜明饱满的人物形象以及精巧的戏曲语言再现了那段波澜历史。回望历史的同时,我们如何理解新时代下的忠廉,如何将家与国深刻链接,我相信这部剧也给出了答案。
山西举办第二届晋剧艺术节,剧组此次来晋演出,受到山西乡亲父老的热烈欢迎,这不仅是作品的“省亲”之行,也是本剧在本土得到进一步提升的机会。任何一部精品都是反复“磨”出来的,衷心期望《一门忠廉·折家军》能在之后的戏曲舞台上愈演愈强,散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为观众带来更多精彩的艺术享受。(来 源:山西日报客户端)
责编:杜鹏飞
编辑:刘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