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田间院落传递政策温度;没有掷地有声的豪言,却把群众诉求送到决策台前;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却用脚步丈量民生实事的落实精度。平利县十九届人大代表、老县镇凤桥村党支部书记陈开增把“为民”二字刻进每一次宣讲、每一次走访、每一次监督里,在民心与政策间架起连心桥,在细碎日常中书写履职答卷。
产业引领 蹚出发展“致富路”
产业兴则乡村兴。面对凤桥村缺乏支柱产业、集体经济薄弱的困境,陈开增敏锐抓住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发展机遇,认定发展第三产业是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关键,团结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干部、党员、乡贤等多方力量,全力攻坚项目用地、环境整治、资金筹措、路线规划、设施建设等一个又一个难题,通过拆除残垣断壁、改造农房风貌,乡村颜值大幅提升,通过促推休闲垂钓、水产养殖项目相继落地,指导农家乐规范运营、特色农产品产销两旺,多元魅力引客来,既拓宽了村民就业门路,又为村集体经济注入活力。
如今,凤桥村以产业振兴为引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新业态,奋力绘就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的强村富民“实景图”。
聚焦民生 点亮乡村“暖心灯”
“代表就是群众的‘传声筒’,必须把大家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陈开增始终牢记这一职责,严格落实代表联系选民制度,充分发挥代表联络站“民意窗口”作用:每天固定2小时坐班接待来访群众,耐心倾听每一份诉求;定期上门走访行动不便的居民,细致收集意见建议,不让任何一个群体的声音被忽略;针对群众反映的“小事”,牵头开展民生专题接办,从调解邻里纠纷到协调低保申请,从修补破损道路到增设便民设施,累计化解群众难题45人次,形成高质量代表建议5条,切实让群众诉求“有回音、有着落”。
凤桥村下辖5个村民小组、350户村民,过去每到夜晚,村内道路漆黑一片,不仅给村民出行带来极大不便,更暗藏安全隐患,安装路灯成了村民最迫切的心愿。深知“路灯虽小,关乎民生”,陈开增第一时间行动,牵头组织3名代表与村干部共同开展道路现状调研,为精准确定路灯安装位置、间距与数量,他多次带队到村民家门口实地勘察,耐心听取每一户的意见。经过细致筹备,他将这份满载村民期待的建议郑重上报镇人大主席团,镇主席团高度重视,迅速推动政府制定解决方案、启动安装工作。不久后,80盏崭新的路灯在村道两旁“安家落户”,让“小路灯”成为守护民生的“暖心灯”。
民主法治 筑牢治理“稳定基”
作为人大代表,陈开增始终将民主法治建设视作乡村发展的“压舱石”。他积极投身民主法治宣传,利用村民大会、入户走访等契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村民普及法律知识,帮助大家提升法治意识与维权能力;在村域事务决策中,他坚持“众人的事众人商量”,无论是乡村旅游项目规划,还是基础设施建设,都会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广泛征求意见,确保每一项决策都符合村民利益、贴合村情实际。
他牵头完善村规民约,从环境卫生维护到邻里关系调解,从尊老爱幼倡导到文明行为规范,让村规民约成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行为准则”。面对村民间的矛盾纠纷,他总是第一时间深入农户了解情况,耐心倾听诉求、细致化解分歧,遇到复杂问题,还会联合相关部门与专业人士共同协调,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如今的凤桥村,民主氛围日益浓厚,法治观念深入人心,社会治理水平显著提升,乡村和谐稳定的根基愈发牢固。
“我不仅是党员和村支书,更是一名人大代表。人民选我,是信任我,我绝不能让他们失望!”朴实的话语,道出了陈开增的初心与担当。他用“乡音”传递政策,以“真心”倾听诉求,靠“较真”办好实事,陈开增始终以人大代表的初心践行使命,用一件件为民办好的实事、一步步扎根基层的脚步在他身上,生动诠释了人大代表“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解人民之所难”的为民情怀,展现了共产党员“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先锋本色。(徐信倩)
责编:刘朋涛
编辑: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