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教师节,桃李无言自芬芳。在合阳公安警营中,师徒结对的画面就像是一部电影的剪影,讲述着一批又一批“传帮带”的生动故事,一位青年民警与一位老民警,一间“青警公寓”,一堂“星火大讲堂”……队伍的优良传统和过硬作风在岁月的更替中得到赓续传承。第41个教师节,有些动人的故事值得被传扬,有些难忘的画面,需要被记录。“师傅”的背影和“徒弟”的目光,恰如繁星点点,凝聚为公安事业兴旺的熊熊烈火。
立起一面镜子:用警察的样子正衣冠、端言行
我叫史艳丽,是合阳县公安局政治处副教导员,也是青年民警的“一年级主任”。他们入警的第一天,我带着他们办理手续、入住“青年民警单身公寓”,作为公寓的“管家”,虽然大家平时叫我“艳丽姐”,但我知道他们私下给我起了一个外号叫“严厉姐”,对于这个称呼我并不生气,帮助他们系好“从警第一粒扣子”,是我这个“一年级主任”的责任,也是他们必须学习和经历的一个过程。
▲史艳丽(右一)
青警公寓的一日生活制度细到穿戴着装、陈设摆放。相对于他们外在的形象,我更注重的是他们内在的塑造,为此,公寓的警容镜上,我贴上了一行醒目的标语——“警察就要有警察的样子”。
抓行为、抓养成,为此我牵头制定了一批管理措施,帮助他们把“制度”转化成“自律”,从起床叠被、内务整洁、准时归宿这些小细节抓起,从关系相处、日常交流、相互学习这些方面引导,营造一种集体生活、熏陶感染的向上氛围,助力他们从警第一步走得坚定且从容。
公寓院墙和宿舍走廊的墙壁上,陈列着一排代表刑警、治安、交警等九个警种的卡通警察人形立牌,像是呼唤着他们早点找到成长的方向;楼内的阅读室内,整齐摆放着公安业务书籍、法律法规手册为他们“充电”补课。
看着这些新警们逐渐褪去了身上的稚气,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都有了警察的规范。我相信这一年一定会成为他们一生难忘的记忆,也必将为他们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树立一个目标:用职业规划找定位、练本领
我叫师刚,是合阳县公安局同家庄派出所所长,也是新警们的二年级主任,像很多学校的老师一样,我也有自己上课的一些“癖好”。我喜欢在白板上画三条线:第一条叫“跟着干”,第二条叫“能单干”,第三条叫“成骨干”。
▲师刚(中)
还记得第一次坐在新警座谈会上时,局党委任命我为“三年制培养”计划的“二年级主任”,主要的任务是抓本领、促提升。虽然是一名从警快20年的老警察,但我内心多少有些忐忑,办了十几年案子,审过记不清多少嫌疑人,面对这些年轻人竟有些“心里没底”,他们就如同一张张“白纸”一般等待作画,这份责任确实很重。
在“带”他们的过程中,我定下三条规矩:
第一,要把“手”伸进去。年轻人想出成绩的心情我是理解的,但结合我的经历,我深知公安工作是需要积累才能成长的。为此,我专门和他们建立了微信群,经常向他们分享一些励志故事,英模事迹和工作技巧,就是为了让他们牢记,切勿眼高手低,坐享成绩,而是要把手伸到事里面,从小事干起,从细节抓起,为自己的未来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要把“胆”练出来。我知道年轻人刚步入工作总会有些底气不足,总觉得自己缺乏工作经验还不能上手,又害怕能力不足工作出不了成果。每当这个时候我对他们的要求都是:“不管结果如何,先去干,大胆干,不要怕出错,我永远是你们坚强的后盾。”我坚信年轻人的成长要在实战中去历练。
第三,要把“脑”用起来。局里每年给每个民警发两个本子,一本工作笔记、一本学习笔记。这么多年来我都有个习惯,要把近期记录的工作进行反思总结,所以我要求他们也要用好这两个本子,就是为了培养他们在工作中养成动脑的习惯,不只是被动吸收,而是在反思总结中不断提升。
如今,看着这些年轻人在不同岗位上都能独当一面,我深感欣慰,祝福他们的未来更加灿烂。
上好一堂课:用倾心培养拼佳绩、助成才
我叫姬陆洋,是合阳县公安局法制大队大队长,也是新警“三年级主任”。三年级民警在我手中即将迎来毕业季,如何向局党委交出一份优质的毕业答卷,是摆在我面前的一道课题。
▲姬陆洋
按照“三年制”培养计划,三年级的学生正是要成骨干的时候,这个时期也是他们最渴求创成绩、立荣誉的关键阶段,作为三年级主任,我依托县局“星火”大讲堂,经常性开展行政、刑事案件办理等方面的专业培训,重点攻坚二、三年级民警在大要案件侦办、突发案事件处置、刑事侦查技术等方面的疑难问题和重点课题,让他们在攻坚克难的关键时刻更加游刃有余。
同时,我始终秉持“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中练”的理念,积极推荐三年级民警参加县局大要案件和省督案件的侦办。通过磨炼,有的新警在案件办理过程中,受到市局通报表扬,荣获了个人嘉奖。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一定会成长为相关领域的业务骨干和中流砥柱,公安事业的未来属于他们。
撑起一个梦:为成长成才铺好路、打好底
我叫赵润州,是合阳县公安局2024级新警。此刻,我正在接处警回所的路上,窗外大雨滂沱,没有人知道今天是我的生日,但我觉得这个生日特别得有意义,因为今天是我第一次独立调解了一起矛盾纠纷,我始终记得群众赞许的眼神和师傅王泽欣慰的目光,这是属于我最好的生日礼物。
▲赵润州
但,这份礼物也包含了一段曲折的心路历程。
当我轮岗到金水派出所的第一天,所领导问我想干什么工作?我头脑一热脱口而出“我要到最危险的地方去”,领导笑了笑,拍拍我肩膀说,“不要着急,先跟着你师傅好好学。”
一段时间里,我跟着师傅王泽的脚步,几乎跑遍了城区的大街小巷,听到了无数的家长里短,处理了太多的鸡毛蒜皮。我向往的孤胆英雄、血色浪漫的镜头一个都没有出现,没出一个月,我慢慢感觉到了厌倦,工作也渐渐失去了积极性。
师傅看出了我的心思,在一次夜间巡逻回所的路上,他指着嘴角的一道疤痕问我:“你认为这道疤怎么来的”?
我摇了摇头。
师傅说:“不要以为有多么惊心动魄的镜头,这就是调解矛盾时被群众误伤的。但我依然觉得值,因为我把事办结了。”沉默良久,随后他的一句话戳破了我的迷茫:“警服是穿在心里面的,不是让人看的。”
是啊,我突然想起县局局史馆英模墙上那一百多个名字;想起师傅在大雨里救助群众的身影;想起一次次处警后群众赞许的眼神。师傅让我明白,想要和得到,中间还有一段路叫“做到”,这需要自己去经历、去沉淀、去体会。
后来,我逐渐在公安基层工作中得到了一种成就感,或许就是把一把伞递给素不相识的群众,也或许就是在护学岗时疏导拥堵的交通,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从警的漫长道路,我的步伐会越来越坚定。
长镜头下播放着师徒结对的温情故事,公安工作的实践中,上演着关于传承的佳话。“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传帮带”的传统一定会像蒲公英一样,带着希望的种子,让璀璨的果实在公安事业的沃土怒放。(樊治毅)
责编:张颖
编辑: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