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时代热点

山南水北 咸阳很美 | 珍宝赏析:故安国寺照和上碑

IMG_256

通高近2米,宽0.61~0.74米

咸阳博物院旧藏

唐故安国寺照和上碑,碑首与碑身整石雕成,碑首左右各雕3条蟠螭,正中阴刻篆书“唐故安国寺照和上碑”9字,碑身两侧素面。碑面阴刻真书29行,满行52字,实有1452字,首行题款“大唐安国寺故内外临坛大德寂照和上碑铭并序”。题款后刻1行44字,文为“开成六年岁次辛酉正月癸酉朔六日戊寅门人圆进……等同建”,落款开成六年。

唐故安国寺照和上碑,被后世推崇为唐代名碑之一,原在今咸阳秦都区马泉镇魏店村路旁用碌碡支立。民国二十一年(1932)《重修咸阳县志·金石》条记载:“向在马跑泉,明武功康梣识之,邑人御史王献移城中,在县立第一民众图书馆。”20世纪60年代初移至咸阳博物馆。

碑文记载了寂照和尚少时天资聪慧,记忆力好,领悟性强,7岁被众人称为“圣童”,遂落发为僧;唐大历十四年(779),22岁的寂照在西明寺(今西安市碑林区白庙西村南侧)坛试得度;贞元六年(790),游岐州诸寺;元和元年(806),朝廷功德使请其入住长安城中的敕建安国寺。不久,住持敕建圣容院并接受钦赐二时袈裟和配隶僧侣7人;大和元年(827)夏,寂照奉诏入宫内神龙寺,第二年又移居延康寺(安国寺);大和七年(833)冬患病,半月后圆寂,终年76岁。

碑文撰写者段成式,《全唐诗》有传,系宰相文昌之子,著名文学家,历任尚书郎、太常少卿等。段成式佛学知识丰富,文学修养颇高,对寂照的身世、佛学造诣和在关中佛教界的声望、地位等比较了解,故而门人兴善寺实相上人“请词其德”。碑铭对寂照在演释佛典经义、传授和弘法方面所达到的“精微奥义”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肯定。

该碑书丹者无可是著名诗人贾岛之堂弟,为唐代高僧,诗同贾岛齐名,与马戴、姚合、厉玄多有酬唱。无可一手柳体炉火纯青,颇得“柳体”风神。明赵崡《石墨镌华》称其“书法出柳诚恳而优孟者。”安世凤《墨林快事》云:“无可之书固一时习尚,石经多此法可知也。然此碑则导源二欧,掩有河东清遒圆利,洵可擅一时之技出诸书僧之上。”无可与柳公权是同辈人,柳公权《玄秘塔碑》(裴休撰文)立于会昌元年(时柳公权63岁),与此碑几乎同时立。

安国寺是唐代著名的宗教寺院,位于唐长安城长乐坊以东(遗址在今西安市新城区电厂路龙华村北侧),与青龙寺、兴善寺齐名。始建于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原为睿宗李旦在藩旧宅,因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之子李旦本封“安国相王”而得此寺名。开元初年,唐玄宗以寝殿之材建安国寺弥勒殿,宪宗时又有所修葺,武宗灭佛时该寺被毁。安国寺在唐时作为皇家最高级别的寺院,长期受到皇家的供养。碑文记载“(穆宗、敬宗、文宗)自长庆中、宝历末、大和初,皆驾幸安国寺,大德导于前跸”, 可见寂照和尚甚受尊崇。据说玄奘、法藏亦曾任过安国寺菩萨戒师,由此可见安国寺在当时佛教界的地位和影响之大。

寂照和尚本人在《新唐书》和《旧唐书》中未曾立传,“唐故安国寺照和上碑”对高僧寂照和尚的身世、悟性、皈依经过、佛学修养以及他在关中和西京佛教界的声望、地位等都作了详细的描述,弥补了史料之阙,为我们研究唐安国寺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这通碑书丹者无可的柳体用笔斩截爽利,点画瘦硬挺拔,结体清遒大度,堪称柳体碑帖范本。此碑无论其史料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在唐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张延峰)

责编:杜鹏飞

编辑:汪洋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时代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