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旬阳市神河镇,处处洋溢着生态与丰收交融的景象:金河岸边,瓜果飘香;拐枣林中,果实累累;千亩茶园,绿意盎然……近年来,神河镇立足山地生态禀赋,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系统推进生态资源价值转化。如今,一片果园、一湾清水、一垄茶园,不仅是美丽的风景,更成为了强村富民的“活资产”。
俯瞰神河镇
生态本身就是资源,绿色蕴藏着财富。神河镇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以特色产业为抓手,将自然环境优势持续转化为特色产业优势,焕发出实实在在的经济活力。
在王义沟社区,千亩拐枣林硕果盈枝。该社区有拐枣种植传统,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种植有拐枣树,社区以此为契机大力推广拐枣种植,通过“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打造千亩拐枣示范林、建设拐枣酒加工厂,推动生态种植与精深加工融合发展,使拐枣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经济树”。
“目前,社区拐枣种植面积共2000余亩,挂果面积1700余亩,拐枣产业园带动周边30余农户增收,每户年均增收超5000元,昔日的荒山变成了‘增收林海’。”王义沟社区党支部书记陈彦坤介绍说。
水稻生长旺盛
在柳林村,山清水秀的环境为水稻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基础。该村坚持绿色种植理念,打造千亩生态稻田基地,不仅保障了粮食安全,更成为乡村观光的一道风景,每到稻浪翻滚的季节,吸引游客前来打卡,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相得益彰,实现“种稻”和“观景”双收益。
向修枝是村里一名水稻种植户,近年来的变化也让他颇为感慨:“以前种水稻为了饱肚子,现在还能赚上‘风景钱’。环境好了,收入也增加了,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在屋场村,荒废近半个世纪的老茶园如今重新焕发了生机。该镇以“高山云雾出好茶”为核心定位,推行“企业+农户+茶旅融合”模式,引入企业改造500亩茶园,推行生态种植,打造有机品牌;同步规划茶旅融合项目,建设步道和体验区,推动茶叶生产向观光、品鉴、体验延伸,让老茶园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守住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神河镇以制度力量守护生态底色,将环境治理纳入常态化机制,夯实发展根基。
神河、大小金河是贯穿全镇的主要水系,如同血脉滋养着两岸的土地与人民。为守护这方清流,神河镇严格落实镇村两级河长巡河机制,定期开展全线巡查,全面清理垃圾、排查排污口,系统推进清淤疏浚与岸线生态修复,持续筑牢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走廊”,让每条河流都成为润泽家园、惠及百姓的幸福之水。
金河口社区
得益于全域水环境的持续改善,神河镇金河口社区焕发出新的生机:平整的河堤沿岸蜿蜒,与清澈的河水相映成趣;错落有致的庭院中瓜果飘香,“庭院经济示范一条街”已成为村民争相打卡的幸福地标。而曾经,金河口社区是滩涂泥泞、垃圾堆积、环境杂乱的景象——这一转变,不仅源于“千万工程”的扎实推进,更是神河镇系统治理水系、守护绿水青山的具体体现。
该镇以金河口社区为示范,将河道清淤、岸线整治与庭院经济相结合,引导村民利用房前屋后空间打造“微菜园”“微果园”,实现“一户一景、一院一韵”,既美化了家园,又通过邻里直供、市场销售拓宽了增收渠道,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融合的发展新路。
“神河镇将持续践行‘两山’理念,深耕生态优势、做优特色产业、提升宜居品质,让绿水青山持续释放‘生态红利’,绘就和美神河新图景。”该镇分管农业负责人表示。(刘开明)
责编:刘朋涛
编辑: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