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时代热点

府谷县道德文化促进会读书会第 13 期活动圆满举行:聚焦 “幼儿养性”,共探幼儿教育真谛

8 月 27 日,府谷县道德文化促进会读书会第 13 期集体学习交流活动如期开展,二十余位传统文化新老爱好者齐聚家长教育大讲堂,围绕“幼儿养性”主题深入学习,共同探讨幼儿期正确教育方法,活动由张新林老师主持。

IMG_256

活动伊始,张新林老师结合实践,阐述了端正身姿、调整身心状态对提升学习效率的关键作用,并带领现场成员集体诵读《老子・德道经》道篇。随后,大家以接龙形式,共同朗读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熊春锦著作的《国学道德经典导读》第八章“幼儿养性”前两节内容,为后续交流奠定理论基础。

交流中,现场重点学习了“幼儿养性”相关核心知识。在幼儿期界定上,综合道医学理论与现代社会划分标准,明确 4-8 岁为合理幼儿期 —— 这一阶段正值“乳牙脱而恒牙生”的生理转换期,标志着孩子从先天意识(慧识)主宰心身,逐步过渡到后天意识(智识)主导,且现代多国也将 7-8 岁前定为学龄前时期。

IMG_258

关于“养性”内涵,从传统道德文化角度解析:“养”包含“养神”与 “养形”,“养神”需以仁、义、礼、智、信五德能量滋养,“养形”则依赖五谷食品,而现代人多忽视“养神”、仅重“养形”;“性”属于生命“性命”双重结构中的“性体系统”(精神系统),既有先天的真性、禀性,也有后天的习性,内在体现为德性品格与能量,外在表现为气质与人文素养。

在此基础上,“幼儿养性”的定义进一步明确:4-8 岁幼儿期,成人需为孩子提供精神(道德)与命体(五谷)双重营养,通过道德品格和能量抚育真性、矫正禀性五德不足、杜绝不良习性,以道德助力真性发展,让真性慧识驾驭后天智识,帮助孩子建立正识、正念、正知、正觉的后天意识系统,为培养优秀人才奠定基础,因此“幼儿养性”也被称为“养德”。

现场还指出,幼儿期是慧识驾驭智识的关键期,司马光砸瓮救友、文彦博灌水取球等案例,印证了幼儿直觉与灵感双运的思维模式远超成人后天经验型思维,而现代教育中成人以片面智识盲目开发幼儿的做法,反而会破坏其慧智双运模式。同时,人类先天德一能量呈五德分解状态,4-7 岁幼儿在先天内环境主导下,后天意识发展的同时,禀性不足会逐渐暴露,若与后天智识结合易形成固化性格,即 “7 岁看老”;且五德不足不仅会在外形成不同性格特征,还会在内影响五脏健康。值得注意的是,幼儿期是修补先天禀性的最佳时期,3 岁左右幼儿先天禀性开始向后天释放(出现 “反抗期”),若胎婴期教育未做好,4-8 岁仍可通过德育快速修正,一旦错过则 “禀性难移”,不良习性还会加重修改难度。

IMG_261

丘养浩还珠、孔融让梨等事例,也印证了良好德育能让幼儿道德观、伦理观与智力同步发展。此外,“习性”是外环境(父母、家人、邻里、教师的道德素养)长期影响下形成的不良意识与行为习惯,幼儿心灵纯净、模仿力强,易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交流环节,张永华老师结合多年教书育人经验与家庭中小孙子的教育案例,着重强调幼儿期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呼吁大家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教育方法推广给更多人,让更多家庭受益。(供稿:府谷县道德文化促进会)

责编:杜鹏飞

编辑:刘凡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时代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