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镇坪,山叠翠,物勃发。长寿文化漫过县城的石阶,秦巴深处的美食香正循着风的轨迹,悄悄酝酿一场盛会。为传续长寿饮食文脉、发掘本土美食巧匠,镇坪县长寿美食技能选拔赛引弦待发。自启动筹备工作以来,县委县政府统筹掌舵,县人社和民政局牵头担纲,志愿者与工作人员齐心筑基,一曲“奉献”与“协作”的交响,正为这场赛事铺就坚实底色。
统筹如棋:一盘棋落子,千绪皆分明
赛事筹备头绪万千,县人社和民政局便是那定盘的“主心骨”。他们将这场赛事视作联结群众、激活文旅的关键抓手,成立筹备专班,一次次专题会议上,任务被拆解成细项,时间节点被精确到天到时辰。从方案草拟到场地敲定,从评委邀约到选手动员,再到安全兜底、后勤保障,每个环节都像雕琢食材般反复打磨,只求“无一处不妥帖”。
“选手舒心、观众放心,才是真的到位。”这是专班人员常挂在嘴边的话。他们主动对接市场监管、文旅、卫健等部门,场地布置的尺寸、食材供应的新鲜度、医疗点的位置,一一协调落定;又深扎村(社区),用乡音动员民间美食达人,让赛事既有专业范儿,又满是烟火气。晨光初露时,办公室的灯已亮起;星月当空时,讨论声仍未停歇。一份份方案修订稿、一张张任务清单、一次次跨部门对接,凝聚着他们的韧劲。遇场地瓶颈便多方协调,逢经费难题就精打细算,“钉钉子”般啃下硬骨头,为赛事画出了最大的同心圈。
志愿如光:红马甲穿行,暖意漫山城
筹备现场,最亮眼的莫过于那抹“志愿红”。返乡大学生、单位职工们主动让出休息时间,穿上红马甲,成了赛事的“活名片”。为让更多人知晓赛事,他们走街串巷发传单,在微信群、朋友圈转报名链接,用“大白话”讲清参赛规则;遇群众来咨询,便笑着递上报名表,耐心解答“菜要做几样”“评分看啥”,把服务架成了连心桥。“累是真的,但能为家乡的事儿出份力,值!”志愿者小李擦了擦额角的汗,又低头核对起报名信息。从协助搭赛场、理资料,到搬物资、清场地,他们用脚步丈量责任,让“奉献、友爱”的志愿精神,渗进了筹备的每个角落。
匠心如秤:一厘一毫间,只为极致好
赛事的精彩,终究要靠细节说话。县人社和民政局的工作人员们,正用“绣花功夫”搭好这个展示镇坪的舞台。
他们一遍遍踏勘现场,对着图纸较真。灶台间距多宽才方便操作?安全通道留几米才稳妥?水电接口够不够用?每个细节都要“过三关”。全流程模拟演练更是家常便饭,选手检录的顺序、作品呈送的路线、评委打分的流程、结果公布的节奏,反复推演中,连突发状况的预案都备了好几套。开幕式、颁奖环节的策划里,长寿文化元素被巧妙融入——或许是一段本土饮食传说,或许是一道传统器皿陈列,让赛事不止是比拼,更是文化的展演。为确保当天活动圆满,他们周末泡在赛场,从舞台灯光到设备调试,从选手候场区到观众席座位,逐个标注、逐项验收。他们在场地上来来回回,只为让这场盛宴,既飘着镇坪的味,又透着小城的暖。
如今,赛事筹备已进入冲刺阶段。从统筹者的精准落子,到志愿者的暖心服务,再到工作人员的极致追求,每个人的付出都在为盛会蓄力。这份“众人拾柴”的热忱里,藏着镇坪人对长寿文化的珍视,对家乡味道的热爱。
当赛事启幕,那些在灶台前翻飞的巧手,能让巴山秘境的长寿滋味香飘更远;更相信,筹备工作中这些默默奉献的身影,终将和美食一道,成为这场盛会里最动人的注脚。因为使命在肩,所以倾情奉献;因为深爱这片土地,所以倾力筹备。这场长寿美食的盛宴,定能在匠心与汗水中,绽放最耀眼的光彩,香飘万里,余韵悠长。(张端、陈娜)
责编:刘朋涛
编辑:刘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