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秦巴山岚未散,镇坪县钟宝镇塘坊坝社区广场上,清脆的莲湘声划破寂静。“村民舞蹈队”领队刘其凤舞动竹竿,笑容灿烂:“过去麻将桌边耗光阴,如今‘点单’学艺忙个不停!”
几十公里外,城关镇竹节溪村的民宿里,重庆游客摩挲着村民的手工布鞋赞不绝口:“这针脚里,藏着最地道的乡土味儿。”
这些生动图景,正是全省首个紧密型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以下简称“文共体”)建设试点县——镇坪县一年来探索实践的缩影。
一年来,镇坪县持续优化“五个一体”实践路径,扎实推进“六大提升行动”,更加突出群众性、有效性、持续性,推动试点建设向示范引领转段转向、提质扩面,有效激活了一批沉寂的乡村文化空间,点燃了群众参与热情,让文化图景日益丰盈、生机勃发。
机制优化:纾解“供需错位”难题
资源配置重城轻乡、服务供给“不对味”、群众参与“没劲头”……曾让乡村文化空间蒙尘失色,渐失人气。2024年年初,安康市以镇坪县为试点,以“文共体”破题,构建城乡一体、精准高效的全新服务体系。
镇坪的破局之道在于“五个一体”改革:机制一体贯通、设施一体管理、力量一体调配、服务一体供给、文旅一体融合。改革将全县29个分散的公共文化单位拧成一股绳,构建起“县级总中心+7个镇级分中心+26个村级联合子中心”的三级服务网络,有效打破了地域壁垒,实现文化资源按需精准下沉,专业人才、乡土能人跨区域灵活调配,让城乡百姓享受同等品质的文化服务。
“过去,镇文化站设施旧、活动少、形式老。”塘坊坝社区党支部书记付祖兵说,“办活动拉不动人,孩子学艺要去县城,花费大。老人热衷打牌,乡土手艺没处亮。”
“文共体”机制运行一年,成效斐然:全县公共文化场馆服务人次飙升至30.21万,激增41.35%;镇村文化活动数量增长61.3%。数据背后,是乡村文化空间人气重聚、活力迸发。三级网络,特别是村级子中心,成为民意“前哨站”和“点单”主阵地,精准捕捉需求,有效纾解了“供需错位”难题。
精准服务:“群众点单+精准配送”
走进曾家镇和顺家园社区国心书房,居民代凤玲熟练地滑动手机屏幕,对“点单”服务赞不绝口:“想学烹饪,手机一点,县里的书就送到村头书房,太方便了!”
这一变化源于镇坪创新的“群众点单、精准配送”模式。它并非简单下单,而是一个动态优化、深度互动的闭环系统:通过线上问卷、线下走访、网络问政等多渠道精准掌握群众需求;县级总中心根据“点单”数据,统筹调度图书、师资、设备、活动等资源,确保源头活水源源不断、精准抵达;县图书馆打造7大类40项点单配送项目,文化馆构建“线上点单+线下配送”体系。2024年,共开展文艺培训185场,服务群众2万人次。
同时,镇坪建立了服务效果评估体系,每次配送都有反馈,每项活动都有评价,据此动态优化内容与形式,让服务常做常新,永葆吸引力。
效果立竿见影。村级文化设施使用率从不足40%跃升至90%,书法、舞蹈、非遗技艺培训直抵村上。
在塘坊坝社区联合子中心,71岁的刘修成握着毛笔笑着说:“以前在家提不起笔,如今有老师教、街坊陪,写字成了每天最喜欢的事。”
核心突破:从文化看客变主角
“文共体”建设的核心突破,在于激发群众从文化看客变身主角和创客。镇坪县通过制定乡土文化人才发现、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建立起覆盖全县、动态更新的1200余名乡土文化能人库,常态化组织开展业务培训、文艺展演、评奖评比等活动,成功孵化42支扎根泥土、各具特色的文化社团。
支撑这股内生力量的,是乡土人才、专业人才、志愿服务、研究创作和智库专家“五支队伍”协同发力。在塘坊坝社区联合子中心,68岁的下岗职工彭长明书法功底深厚,被社区聘为专职管理员兼公益书法老师。他不仅负责场馆日常运营,更将自己的特长倾囊相授。
“从最基础的握笔、运笔教起,看着娃娃们从歪歪扭扭到写出有模有样的字,再累心里也甜!”彭长明笑着说。在他的悉心指导下,50余名学员坚持学习,其中12岁的李梦涵进步神速,成为社区小有名气的“小书法家”。
同时,专业力量的提升也在同步进行。镇坪持续优化文化馆、图书馆人员配置,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培养、管理和考核,邀请国家和省市业务师资来县开展业务指导和技能培训,定期输送专业技术人员外出培训、进修和继续教育。
这种“内外结合”的人才支撑体系,带来了质的飞跃。钟宝镇新坪村的“村花”们,早已跳出单一广场舞的圈子,在专业老师指导下,她们系统掌握了现代健身舞、传统莲湘舞、地方彩船舞等10余种舞蹈。她们的舞台,也从村头巷尾,一路跳到乡镇街头、市县汇演。
在“唱乡韵·同富裕”首届全民村歌大赛、“文动镇坪·镇镇出彩”百姓大舞台、“读盐道·品乡愁”全民阅读推广等系列群众文化活动中,村民们积极参与。58个村和7个社区深入挖掘本村历史、特色产业、人文精神、发展愿景,自发创作村歌、舞蹈。
场景扩容:盘活沉睡资源
要让文化真正活起来,仅有热情和人才还不够,空间载体是基础。
面对乡村文化设施“建后利用率不高、使用热度不足”问题,镇坪以巧思激活沉睡资源——打造新型文化空间,结合城镇建设改造、公共设施提升、景区功能配套,重点在城市街区、机关院落、人行步道和4个社区、3个搬迁社区、乡村振兴示范村以及县内A级旅游景区、星级酒店、民宿农庄等人口集中区和游客集散地,持续推进“国心书房”“文化驿站”“非遗展馆”等文化阵地建设,将全县249个公共文化设施信息“晒”在阳光下,一键预约,畅通无阻。
创新不止于此。镇坪创新搭建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文化资源共享平台,设立阅读、音乐、绘画、展览等互动式体验专区,形成“示范点+非遗+研学”吸睛又吸“金”的新业态。
塘坊坝社区联合子中心便是资源盘活的典范。曾经的闲置房变身为600平方米室外场地和200平方米室内活动空间,集书法、舞蹈、棋牌室于一体,日均接待超百人次。月亮岩民宿(读书角+诗会)、小石山居(非遗展示)、溪汐里(露天影院+百姓舞台)等,纷纷“长”出文化新功能,成为集阅读、演艺、传承、观影、打卡于一体的“网红”文化新地标。
“让每一处设施都物尽其用,让每一位百姓都能便捷享受文化服务,是我们公布249个设施信息的初衷。”工作人员的话语,道出了共享真谛。
文化生“金”:滋养精神也催生经济效益
当文化血脉融入城乡、滋养精神的同时,也催生经济效益。镇坪探索“文化引领赛事经济,文化赋能旅游经济”的融合路径,打造“文体旅”融合新样板。以全国少儿围棋赛等赛事活动为引领,配合实施21项文旅融合示范性活动,保持“季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周周有好戏”服务共享氛围。
年俗文化节、农民丰收节、亲子“纳凉”活动等场合成为乡土经济的“黄金展台”,手艺人扎鞋垫、织毛衣、做糖人,农户售卖腊肉、蜂蜜等特产,实现户均增收超过1.5万元。
文旅融合的示范效应尤为显著。竹节溪村月亮岩民宿集群将闲置农房改造为特色民宿,短短10个月收入20余万元,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自去年开业以来,每逢节假日游客络绎不绝。老人们都说,自搬迁以来没见过这么多人。”“布舍”老板娘谭大艳笑着说。
夕阳染红秦巴山峦,塘坊坝社区传来悠扬乐声。舞蹈室里,10岁的晏子欣挥汗如雨,反复打磨着街舞动作;书画室内,刘修成的毛笔在宣纸上挥洒自如。几十公里外,竹节溪村的篝火跃动,映照着村民的笑脸。
2024年,镇坪“文共体”建设入选“中国改革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成为陕西省唯一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文化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研究计划”的课题。随着“文共体”的根系在镇坪大地越扎越深,更多村庄正经历着破茧成蝶的蜕变。
从被动接受的“送文化”,到主动参与的“点文化”,再到内生创造的“种文化”,镇坪的探索深刻表明:基层文化服务的生命力,在于回归群众主体。正是这场静水深流的蜕变,让文化的种子深植乡土沃壤,为乡村振兴注入绵绵不绝的动力。(转载:镇坪县融媒体中心)
责编:杜鹏飞
编辑: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