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时代热点

12岁少年的“守护课”:石泉县红花坪村里的亲情接力

清晨六点半,石泉县红花坪村张开理家的厨房准时亮起暖黄的灯。12岁的张轩烽掀开蒸笼,竹篾的热气裹着玉米香扑出来——这是他为妈妈胡德秀蒸的糯玉米。“妈,粥快好了!”他扭头朝里屋喊了一声,转身又把昨晚泡好的黄豆倒进豆浆机,“今天给您加了糖,甜丝丝的。”谁能想到,这个系着蓝围裙的少年,半年前还是个连书包都要妈妈整理的五年级学生?

2024年3月,胡德秀在社区服装厂裁剪布料时晕倒,确诊为鼻咽肿瘤。丈夫张开理辞掉北京工地的工作返乡照料,可今年春节后,为了凑齐后续康复费用,他又跟着同乡去了北京的建筑工地。“娃大了,该担事了。”临走前,张开理摸着儿子的头说,“你妈现在需要人照顾,你得替爸守好她。”于是,12岁的张轩烽成了家里的“小家长”。

六点半的晨光里,他是“小厨师”。张轩烽每天变着花样给妈妈做早餐,蒸蛋、面条、鸡蛋饼,“妈爱吃软乎乎的,粥得熬够四十分钟。”他站在灶前搅着锅,眼睛盯着计时器,“上次水放少了,粥有点稠,妈妈说像她小时候熬的,倒也挺香。”端着粥进卧室时,胡德秀正靠在床头揉腿——化疗后她的身体比较虚弱。张轩烽把碗放在床头柜上,又从保温桶里盛出蒸蛋:“趁热吃,凉了该腥了。”他伸手试了试碗壁的温度,又把枕头垫在妈妈后背:“您这样靠着枕头,软和。”

下午五点的夕阳里,他是“小管家”。放学铃一响,张轩烽就往家跑。放学后,他就为妈妈准备晚餐,吃完晚饭后,收拾衣物、打扫卫生、做家务,忙忙碌碌。“妈说要把袜子卷成小团收,不然会乱。”他一边叠校服一边念叨。最让胡德秀心疼的是收拾厨房,作为男孩子的张轩烽,做事情有时候还是毛手毛脚。有一次洗碗时,手滑碗摔碎了,把手划破了,鲜血直流,现在的他慢慢学会洗碗,收拾厨房。“妈您看,我昨天学了新招儿——把碗先冲一遍水,洗的时候省得油沾手。”他举着沾满洗洁精的碗晃了晃,泡沫溅到脸上,活像只小花猫。

七点钟的晚风里,他是“故事王”。张轩烽扶着妈妈在社区广场散步。傍晚的风带着丝丝暖意,他却把妈妈的薄外套拉链拉到顶:“医生说要坚持锻炼,您看,今天的云像不像棉花糖?”走到健身器材区,他又变戏法似的从兜里掏出颗水果糖:“王奶奶给的,我留着给您。”“轩烽,给我讲讲学校的事呗。”胡德秀坐在石凳上,望着儿子被夕阳染红的侧脸。少年的眼睛亮起来:“今天语文课学《游子吟》,老师让我们背给家长听。我背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时,全班都笑了——他们说我妈就是我的‘春晖’。”他从书包里掏出皱巴巴的课本,清了清嗓子:“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胡德秀的眼眶有些湿润。

暮色渐浓时,母子二人沿着社区小路往家走,张轩烽左手牵着妈妈,右手提着刚买的青菜。风里飘来草木的清香,胡德秀忽然想起刚生病时,张开理在床头说的话:“山里头的树,冬天冻得越狠,春天发得越旺。”如今她才明白,所谓“春天”,从来不是等来的——是12岁的少年用稚嫩的肩膀扛起的烟火,是厨房飘出的粥香,是晚风中的故事,是所有平凡日子里的坚守。

胡德秀望着身旁儿子挺直的后背,忽然觉得,那些被病痛模糊的日子,正被儿子的脚步重新擦得锃亮。(廖诗行 朱显娇)

责编:张颖

编辑:刘凡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时代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