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时代热点

党玉生:守艺半生 奏响唢呐传承之音

近日,在冬日萧瑟的黄土高坡上,一声高亢悠扬的唢呐声划破了乡村的宁静。唢呐声时而欢快,时而悲凉,将黄土高原特有的风土人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IMG_256

这是绥米唢呐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党玉生的日常练习场景,寒来暑往,从青丝到白发,他对唢呐的热忱从未削减。

今年54岁的党玉生,与唢呐结缘已超30年。在陕北,每当逢年过节或是婚丧嫁娶的红白喜事,唢呐是少不了的演奏乐器,浓厚的民俗氛围让年幼的党玉生心生向往,长辈们的演奏如种子,在他心底种下热爱。

“我的爷爷和父亲都是村里吹唢呐的能手,8岁左右我就跟着他们穿梭于各村红白喜事现场,帮着唢呐班子打打下手,顺便学艺。”党玉生回忆道,在那个文化娱乐相对匮乏的年代,学唢呐成了村里年轻人谋生计、寻出路的热门选择。党家父子凭借精湛技艺组建的唢呐班子,备受乡亲们青睐,也为党玉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学习环境。从基础的敲锣打鼓,到复杂的唢呐吹奏技法,他一步步稳扎稳打,在父亲近乎严苛的教导下,硬是练就了扎实功底,近百首民俗庙会曲牌烂熟于心,吹奏风格独特,情感充沛,19 岁便自立乐班,声名渐起。

IMG_256

对党玉生而言,唢呐绝非一件普通乐器,而是他灵魂深处最柔软角落的寄托。他认为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那些曲里有他的人生百态、喜怒哀乐。话说着,他拿出了他的宝贝们轻轻擦拭,那是陪伴他数十载的两支唢呐,还有那面陈旧却锃亮的羊皮小鼓、一对小镲和一面锣,这些老伙计见证了他学艺的艰辛、演出的辉煌,更承载了他人生的跌宕起伏,早已与他血脉相连、难舍难分。

出于对唢呐纯粹的热爱,党玉生毅然决然担起传承重任。“靠着唢呐,我养活了一家人,更收获了满心欢喜,这么好的东西,可不能丢!”谈及传承,他目光坚定。他深知,学唢呐需天赋、热情、耐心与毅力兼具,要日复一日地苦练气息控制、手口配合,钻研吹奏技巧,只为那声声入耳、悦目赏心的效果。多年来,他毫不保留地将这门手艺教于他人,不管是谁来学习,他都会热心授艺,已有近 30 人拜入门下,十几人已顺利出师,独当一面。

如今,这份热忱也如火炬传递到他儿子手中。党玉生深知时代在变,传承方式亦需革新。往昔口口相传虽保留了精髓,却难适应现代需求。于是,他早早送儿子去专业院校深造,引入专业乐谱教学,拓宽传承路径,让古老唢呐与现代音乐教育接轨。

IMG_256

时光荏苒,30 余载岁月沉淀,赋予党玉生对唢呐技艺深刻洞察,更铸就他守护唢呐艺术的不灭信念。当下,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党玉生敏锐意识到,自己肩负的文化使命愈发沉重。他积极投身县镇村各级文艺演出、公益活动,用唢呐的旋律为群众带来欢乐。而他的徒弟们也深受其感染鼓舞,紧跟时代步伐,巧用短视频平台展示唢呐的独特魅力,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唢呐艺术的学习和传承中来。

从艺半生,党玉生不仅是技艺精湛的艺术家,更是一个非遗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播者。他坚信,在不久的将来,更多的人会因这些传承人的坚持与热情而感受到唢呐的魅力,让这一传统艺术焕发出更加强烈的生命力。(王姣 耿冯 侯国强)

责编:杨拴明

编辑:李静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时代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