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时代热点

神木,不能没有高家堡

什么是高家堡?

是稻花香里说丰年,

还是映日荷花别样红?

是幽陵积深雪,

还是秋风过古城?

这说来话很长,

有四千年那么长。

高家堡位于神木市中南部秃尾河畔,距神木市区65公里,是陕西省面积最大的镇。从地图上看,它恰好处在神木的中轴线上,内与锦界、大保当、迎宾路街道、贺家川、花石崖毗邻,外与榆阳区、佳县接壤。

如同一只和平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在广阔的天地间、在历史的烟尘中,展翅飞翔。

山河运动,地理塑造,文化积淀,历史机缘等等,众多因素叠加,于是,一个独一无二的高家堡拔地而起。
千载石城

看一个地方的历史进程,都必须放在一个辽阔而深远的背景之下。所以,但凡要写高家堡,一定绕不开石峁。

4300年前,秃尾河水位或许比现在要高出很多,华夏先民逐水草而居,综合考虑防御、耕地、放牧等因素,将河畔平坦开阔的高地作为首选,筑城池、备兵甲、定礼制、修农桑,经数百年、几代人的努力而铸就了一座气势恢宏的超级石城。

这石城气势磅礴,纵横有度,连绵十数里,总面积达400平方千米,超过六个故宫,由皇城台、内城、外城3部分石构城垣组成。在十几年的发掘中,先后出土了玉铲、玉鹰、玉钺等大量玉器,神面、人面、神兽、动物等多种石雕,陶鹰、陶鬲等众多陶器。其中,石峁玉器质地精良、工艺复杂,是龙山晚期乃至夏朝时期北方地区玉器的集大成者,在中华民族祖先形成国家的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IMG_256

湿润的气候,充足的水源,优越的区位,孕育出了璀璨的石峁文明,留下了探源文明的珍贵实迹。在持续不断地保护与开发中,昔日王城的轮廓越来越清晰可辨,而它所携带的传奇往事还随着开发保护工作的推进而继续更新。

作为“华夏第一城”,石峁之神秘莫测,或可与美洲玛雅古城相媲美、可与欧洲雅典古城一决高下,尤其是神奇的玉人头像,鹰钩鼻、大眼睛,忽闪忽闪,藏着几多过往。至于这座旷世王城的面纱,足足落满四千三百年的尘埃,不是一时半会能够轻易拂去的,她的故事,未完待续。
悠悠古城

每一片古老的土地,都有自己深扎的根脉。看似平平无奇的土壤,却埋藏着兴与废的印记。

历史上,高家堡的行政建制屡有兴废,政权更迭频繁。秦属上郡,汉置圜阳县,唐属丰州地,宋称飞鸦川,金置弥川县,元为弥川巡检司。明正统四年,始建高家堡城,原隶属于葭州,清末划归神木。最开始是夯筑土城,数百年来,多次续建修葺,演变为砖石包砌,更加坚固。

从平面上看,高家堡古城略微呈长方形,整体保存完整,风格古朴素雅。东南西三门各建瓮城、箭楼,分别镌刻耸观、永兴、安澜石额,城北无门。城中央建中兴楼,城内街巷纵横,石板墁铺,字号林立。城内建筑基本还保持着明清时期的格局和风貌,共同组成六纵六横的小巷人家。城内著名的四合院有韩氏院、扇门院、张氏院、刘氏院等。这些街道、民居、商铺以其古色古香的韵味努力还原着当年“三十六营堡之冠”的雄姿英发。

光阴掩不住风华,金子总要发光。大型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的热播,如同一枚惊雷,炸响了古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座沉寂数百年的四方城池,终于等来了时代的风。轻轻一吹,五百多年沧桑与底蕴,如光如芒,一点一点漏了出来。
商贸旧城

众所周知,高家堡古城因军事防御而建,随着王朝的变迁、历史的演进,其冰冷的军事功能不再成为刚需,反倒是商业作用,日益放大,无形中造就了一方商贸沃土。

从地理视角来看,高家堡西北可出塞外,东南能退守河东,左右毗邻榆神两地,处于秦、晋、蒙、宁四省区交汇处核心点。这样的地理方位,加之农商并举、长于营谋的区域性格,为贸易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IMG_258

明清至民国年间,尤其是清康熙以后,随着蒙汉互市的开放,高家堡迎来更大发展,逐渐成为物资畅阜、商事如流的“旱码头”,孕育了以盐碱业为主,涵盖皮毛、铜铁制具、茶叶、烟土等多个领域的商业体系,造就了“十六家盐行半座城”的传奇故事,留下了“若要富,买卖带庄户”的经典民谚,百年来长期领跑着榆林乃至陕北地区的商贸业。据一些古庙碑刻所录,明清年间,这里有各色商事字号多达百余家、当铺4家、钱庄1处,走出了一批低调求财的商贾巨富,形成了杭、韩、彭、宋为代表的老“四大家族”。民国时期,在新一轮商业竞争下,传统的“四大家族”渐渐退隐,新“四大家族”隆重登场,财势之雄厚,堪称一方土豪。

随着时代的发展,道路的重新规划,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慢慢崛起,高家堡逐渐退出舞台,却也留下了经久不衰、“逢三逢七”的大集文化,是周边村民交易往来的主要方式,承载着浓厚的乡愁记忆,大集上的夜娃粉皮、凉面依然是无数人心心念念的美味。
宝藏老城

高家堡地处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碰撞交融地带,无论是自然还是人文,都是名副其实的“藏宝之地”。

这里藏着一条秃尾河。秃尾河古称圁水、吐浑河、杜胡川水,是黄河一级支流,起源于锦界镇境内的宫泊海子,虽然体量不大、流程较短,却有一张“雨涝不成灾,天旱不断流”的亲民标签,所过之处,万木葱郁,田野丰茂,而高家堡尤其受到这条河流的滋养,成就了“塞上小江南”的名号。

这里藏着N个遗址遗迹、庙宇石窟。高家堡境内庙宇石窟众多,如龙王庙、老爷庙、文昌庙等建筑群以及诸多牌坊。值得浓墨重彩提一笔的是千佛洞石窟群和万佛洞石窟群,洞内千佛千面,造像层叠,形态不一,细看之下,尤其震撼。洞外有明清石刻多处,如“须弥胜景”“别开天地”“小江南”等,造就了“千佛万洞”的人文胜景,也是流传至今的“高家堡八景”之一。

这里藏着越迈历朝的古老长城。作为戍边要塞,高家堡境内的古长城遗存十分丰富,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其中,明长城保存最为完整、最为宏大,如柏林堡、高家堡,便是当时延绥镇在神木境内的沿边城堡,坐落于长城“大边”和“二边”之间,承担着瞭望攻守任务。

这里藏着陕北教育的早期萌芽。高家堡自古崇文尚武,教育事业始终走在陕北地区前列,光绪三十二年创立高等小学堂,民国四年创立神木县第二高等小学校及女子学校。留美学子、博物馆学家韩寿萱,国家八大名医之一杭逢源,革命先驱史仙舟、刘文蔚、张秀山、李登瀛等皆从这里接受教育启蒙,迈上更大平台。
发展新城

新时代以来,随着石峁的石破天惊、“原西县”的火热上线,高家堡等来了自己的风。面对这股突如其来的风,高家堡没有犹豫,而是轻轻掸落身上的灰尘,坚定地走向舞台中央,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以《平凡的世界》带来的IP红利为牵引,高家堡着力在一众同质化、商业化的古镇中积极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

随着神木“一山二水三城”旅游框架体系的强力推进,高家堡与石峁遗址强强组合,以“石峁遗址文化旅游区”进行全新定位,有了更加厚实的底蕴。“1+1”能否实现大于2的突破?2022年,石峁遗址文化旅游区正式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用实绩告诉我们“1+1”可以大于2。

“景区”两个字,是对高家堡的一次重新启程,意味着商业的可能、发展的可行。紧扣景区二字,石峁遗址的黄金大道蜿蜒伸向山巅,沿路的布置“柳暗花明”,高家堡古城着力打造以南大街“明清风”、东西大街“民国风”为主色调的商贸服务体系,利用节假日推出“古镇夜八点”“陕北过大年”等特色项目,积极迎合消费升级和文旅产业跃升式发展需要。伴随着石峁博物馆的开馆、叠翠园的成熟、商业业态的丰富、老旧物品的焕新,高家堡的风已不再是旷野中的低吟浅唱,而是满城间的清风徐来。

清风徐来,旗帜飘飘。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吹出了崭新的生命律动。

IMG_261

高家堡地理独特,区位优越,秃尾河、永利河贯穿其间,水资源丰富。加之其广阔的面积、“小江南”的肥沃土质,使这里成为生产绿色食品和开发农产品深加工的理想之地。红葱、黑豆、小米等农产品沿着悠悠荡荡的秃尾河铺展开去,一眼望不到头的土豆花开过一茬又一茬,软糯香甜的红薯、圆润饱满的沙地土豆,裹着高家堡的“乡土味儿”被端上更远方的餐桌。尤其是高家堡挂面,在口口相传中成为不可或缺的风景,看起来“一帘挂面,万条银丝”,吃起来“滑、润、劲、爽”。

近些年,搭乘现代农业发展之势,高家堡全力以赴,主动出击,充分利用土地、水利等优势资源,广泛种植中草药,结合地域实际,发展特色农业、特色养殖、景观农业,推出了乔岔滩村稻田蟹、玄塔路荷花池等让人眼前一亮的项目。所以说,高家堡的夏天何其热闹与阔绰,一边是“映日荷花别样红”,一边是“稻花香里说丰年”。

整体来看高家堡,相较于平遥,它不够繁华;相较于大理,它不够浪漫;相较于凤凰,它不够文艺;相较于乌镇,它不够有名;相较于西塘,它不够温柔。

它就像这片土地上的凡常大众。百年来,火一样爱着,水一样奔涌,守着岁月一生向阳,伴着万物蓬勃生长,推动这一切从贫瘠走向富饶、从籍籍无名走向舞台中央。

如果要定义高家堡,笔者以为,它应该是“慢品人间烟火色”的烟火,是“闲观万事岁月长”的岁月。亦如滚滚红尘中的你我,平凡、平淡,坚强、坚定。(来源:小城木木 小城神木

责编:杨拴明

编辑:刘凡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时代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