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汉阴县汉阳市监所时,我望着办公室墙上“为民监管,执法为民”的标语,心里既激动又忐忑。作为刚走出校园的“新兵”,面对市场巡查、投诉调解、案件办理等陌生业务,总担心自己手足无措。通过镇里推行“师徒帮带”结对,我有幸拜师市监所所长兰瑞,这段从“门外汉”到“明白人”的成长路,才变得清晰而温暖。
“硬”规矩,师父教我怎么“钉”!
从查看餐饮企业营业执照、经营许可证、健康证等相关证照,到进入校园食堂全面了解“十统一六到位”落实情况,再到叮嘱商超老板购货要索票索证等注意事项,在日常的监督巡查中,师父带着我一家一家现场教学,指导我细致记录现场检查笔录,向我逐项讲解注意要点,讲明规范操作的每个环节。当一切结束回到所里,我以为今天的工作完成了,师父却叫住我,对当天的检查情况进行复盘,细致讲解检查过程的要点难点,让我更快地了解检查流程和监督重点。日常那几张薄薄的文书,初时只觉繁琐沉重,后来才明白字字如铁,承载着责任的分量,更护卫着法律尊严与公平底线,这正是“力度”在程序规范上的基石。
“暖”执法,群众为啥心服口服?
“执法不是冰冷冷的处罚,而是要让人心服口服。”这是师父教我的重要一课。有次去村里小商铺检查,店主是位上了年纪的大爷,经过检查发现商铺存在相关证件不符的问题。师父没有急于作出处罚,而是先要求大爷关闭了店铺,再逐一帮助大爷理出问题货物。“您看,你这个营业执照是您儿子的,营业地点也不是这个地方,按道理是不能营业的。这样,您先暂停营业,回头我们联系您儿子帮您办好手续了再营业。”老人听了解释也积极配合停业。在返回的途中,师父告诉我:“农村里面,很多老人对政策法规都不是很清楚,他们想的只是开个小卖铺补贴家用,并没有办证意识,这很容易出现食品安全隐患,我们作为监管者,这时候就要帮助他规范运营,而不是一罚了之。”第二天,老人的儿子便来补办了相关手续,师父又仔细叮嘱了几句。从师父身上我学到了什么叫有温度的执法。
“深”服务,跑得多才能门儿清!
在所里,除了日常的监管工作,还需要联村入户。在入户的过程中,师父总说:“村里留下的大多都是老弱病残,对待他们,我们要多一分耐心,多一点细心,少一点牢骚,只有真正的关心他们,才能获得群众的认可。”在面对独居老人在家时,师父总会详细询问老人的身体和家庭情况,查看住所生活情况;在面对咨询政策的群众时,师父总会认真的记录下来,耐心解答政策法规;在和村干部一起干工作时,师父也总是主动担当,齐心协力完成任务。在跟着师父走村入户的过程中,我才逐渐明白服务的深度藏在反复叮嘱的耐心里,躲在替群众算清的每一笔账里,更显在把政策春风吹进家家户户的坚持里。
师徒帮带的时光还在继续,师父就像一盏灯,照亮了我前行的方向。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我会带着这份传承,以师父为榜样,在市监岗位上坚守初心,既要当好市场秩序的“守护者”,也要做好群众身边的“贴心人”,让每一次监管都有力度,每一次执法都有温度,每一次服务都有深度。(通讯员:汉阴县汉阳市监所 吕婷婷)
责编:刘朋涛
编辑:刘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