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社会民生

紫阳县毛坝镇:摩托车上的“民情账”

在紫阳县毛坝镇竹山村,“为人民服务”从不是挂在墙上的口号。这里的党员干部总围着村民的“小事”转,修一盏路灯、送一桶清水、修一台灶具,用点滴行动把暖流送进群众生活,让党心与民心紧紧贴在一起。

今年以来,竹山村通过党员分类管理,让在职党员忙起来、无职党员动起来。大家不搞“花架子”,专盯村民最关心的“微实事”——沟渠堵住了,路灯不亮了、路面有坑洼,只要村民提出来,党员干部闻讯即动、马上就办,把“急难愁盼”变成“放心满意”。

IMG_256

黄远术:除马蜂排隐患,护乡邻保平安

8月盛夏,山林间的胡蜂进入活跃期,伤人风险陡增。村干部黄远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主动扛起排查重任。他穿着简易防护服,顶着烈日骑着摩托穿梭在村头巷尾、山林屋檐下,逐个寻找胡蜂巢穴。

一次销毁蜂巢时,受惊的胡蜂扑面而来,他躲闪不及,手臂被蜇得又红又肿,疼得直冒冷汗。可他简单涂了点药膏,又拿起工具继续排查:“多清掉一个巢,老百姓下地干活、孩子玩耍就多一分安心。”就这样,他前后累计销毁18处野生胡蜂巢穴,消除了人员密集地的安全隐患。

“之前娃儿在院子里玩,我总担心有马蜂来,现在老黄把巢都清了,我们坐在门口聊天都踏实!”村民李大姐看着院子里嬉戏的孩子,笑着说。

IMG_256

汪明付:卸职务不卸责,送清水解民忧

“职务能卸,党员的责任卸不掉!”这是汪明付常说的话。如今,他不再担任水管员,但今年干旱季,看到村民要走几里路挑水,他立刻骑上自家的摩托车,载着装满清水的水桶,往行动不便的老人家里跑。

爬坡过坎、绕村穿巷,他来来回回跑了10多趟,水桶磨得摩托车扶手发烫,他的后背也被汗水浸透。78岁的王大爷接过汪明付递来的清水:“我腿脚不利索,背水又背不动,明付就把水送来了,比自家娃儿想得还周到!”

IMG_256

袁玉兵:持工具随叫随到,做服务暖民心

在竹山村,村民遇到水电、灶具问题,第一反应都是“找袁师”。这个“袁师”,就是村干部袁玉兵。

他经常随身带着工具包,谁家煤气灶打不着火、电线出现安全隐患,只要开口,他随叫随到,而且分文不取。有次独居老人张奶奶家里的线路老化,他趴在天花板下查了半个多小时,终于找到故障点,忙到天黑才修好。张奶奶拉着他的手要留他吃饭,他笑着婉拒:“老年人,只要你住着安全比啥都强。”

“以前煤气灶坏了,得扛去镇上修,来回要半天。现在袁师上门就给修好,一分钱不收,有他在,我们少了好多麻烦!”村民陈大哥说起袁玉兵,满是感激。

无论是田间地头的劳作间隙,还是农家小院的茶余饭后,都能看到竹山村党员干部的身影,从汪家牲畜被狗咬、李家菜园被野猪闹这些生活琐事到联通四川省大竹镇公路修建,现有村道拓宽升级这些村庄发展大事,每件事都记在“民情账”上,正一件件落在实实在在的行动里。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像一缕缕春风,吹进了村民的心坎里,也正是这些“微服务”,让“人民至上”的理念在基层落地生根,开出了温暖的花。(陈祖平)

责编:刘朋涛

编辑:时雨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时代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没有了

已是最早文章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