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社会民生

难忘陈家滩:藏在岁月里的初心与眷恋

镇巴县陈家滩乡,是我曾经工作了两年的一个小乡镇。这个小地方非常默默无名,即便使用功能强大的DeepSeek智能AI搜索,都难以捕捉到它的有效信息和奇闻异事。而对于镇巴县90后、00后的年轻人来说,这个地名更是显得陌生而又遥远……我在那里工作了两年,虽然时间不长,却真切的感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热情耿直和勤劳朴实,更体会到基层工作的忙碌辛劳和镇巴民风民俗的独特魅力。至今18年过去了,回想起来仍然历历在目,别有一番滋味。

陈家滩乡曾经是镇巴县人口最少,资源最少的乡镇,是全县有名的“太古石之乡”。自1949年建国后设立了50多年,在2011年撤乡并镇时,被合并至县城的泾洋镇。而陈家滩这个名字也正式成为了历史,我也就成了陈家滩乡政府的最后一批乡镇干部……

2007年夏天,大学刚毕业的我还不到22岁,经过省委组织部选调生招录,被分配到这个小小的乡镇工作。坐上从汉中出发的班车后,就经历了职业生涯的第一次考验。长达158公里的路程,跨越三个县区,一路上翻山越岭,坡陡弯急,第一次沉浸式体验到了“山路十八弯,头晕目更眩”的感受。沿着210国道,历经5个多小时,终于抵达了目的地——陈家滩乡。这个小乡镇的中心区域仅仅不到10户人家,抬头望去,才发现乡政府原来在山上,让我感到既好奇又无奈,心想:“怎么会有这样的政府机构,居然建在半山腰上,还得徒步爬上去?”来不及收拾杂乱的思绪,就看见书记乡长从远处跑来,一把就握住了我的手,激动的说道:“欢迎你啊,你是我们乡上来的第二个大学生!”我不禁问道: “领导,那第一个大学生现在在哪啊?”两位领导叹了一口气说道:“人家嫌我们这里条件太差,干了一个月就辞职了。”听到这句话,我瞬间又感到当头一棒,本就杂乱的心情又增添了一丝忧虑。乡长看出了我的思绪,说道:“小伙子别担心,我们这里虽然山大沟深,但干部们都热情大方,老百姓都本分厚道,镇巴腊肉会让你吃不够,这里肯定会成为你人生的新起点!”听完这段话,我才逐渐放下了忐忑不安的心情。

IMG_256

正如乡长所言,工作了一周的我,也渐渐适应了这里的环境,与性情耿直的干部群众很快打成了一片,工作开展的很顺利,每天走村入户就是我的主要工作。但当时陈家滩乡的硬件设施还比较落后,乡政府还没有一辆公车,下村的工作全靠徒步,干部们都戏称为”11路公交车”。我包联的苍房村,距离乡政府最远,清早出发就得3个小时,要翻越一座大山才能抵达。而第一次下村就是个大考验,我与计生办主任一同勘察8户村民家里接电通水的情况。一路上,女主任健步如飞,在崎岖的山路上如履平地,而不服输的我也加快了脚步,心想:“我怎么还不如一个女同志走得快,不行,我要超过她。”结果走到一半我就已经体力不支,瘫倒在地,两眼冒金星了。计生办主任笑着说:“我们山里人爬山已经习惯喽,上坡慢,平地缓,下坡还要看一看,这样才能节省体力。一看你就是个心强(镇巴话:能吃苦)的人,不着急,慢些走。”历经3个多小时,好不容易撑到了目的地,已经是下午一点,我已是精疲力竭了。这时,一群头裹白巾,身穿粗布,脚穿草鞋,背着竹篓的群众都簇拥过来,操着一口川渝方言热情的招呼我们:“走嘛,到额屋里头吃晌午。走了勒么远的路,这个细娃儿不咋地哦(镇巴话:小伙子,好样的)。”之后,村主任就把我们迎进了灶房,就地架起了柴火,支起了两口鼎锅,一口炖着腊猪蹄和干豇豆,一口烧着洋芋蒸饭。瞬间香气满屋,而我已饥肠辘辘,也顾不得礼让,三两下就扒拉起腊肉蒸饭。老百姓就在站旁边看着笑着,说道:“吃慢些,莫饭涨哈笼包喽(镇巴话:慢点别吃撑了)。”我平生第一次吃饭让众人围观,不免有些尴尬。村主任便解释道:“我们勒个村人烟稀少,路途 遥远,村民们都没见过大学生噻。你这次来,就是专程过来看你的哦,呵呵。”

听完这些,我也就释然了,真切的感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纯朴热情和干群关系的团结和睦,瞬间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晌午饭后,我与计生办主任很快完成了对8户村民的架线接电和通水情况的实地勘察,绘制了架塔的草图,预算了经费。两个月后,这8户村民顺利用上了自来水,架设了光缆,家里安装了电灯和电视,完成了陈家滩乡最后一处的通电任务。

IMG_256

可让我一直不解的是:“为何陈家滩乡政府会建在山上?”就在工作的第二周,这个问题就有了答案。老话说: “山里的天,小孩的脸,说变就变。”2007年8月下旬,一场特大暴雨突袭陈家滩,电闪雷鸣中大雨倾盆而至,陈家滩沿泾洋河段水位暴涨,短短3小时降水超已超100毫米,水位已超警戒线。我也是第一次亲眼目睹山洪河水浑着泥浆奔流而下,“洪水猛兽”这个词瞬时间具象化,看着沿河许多土坯房让人不寒而栗。而陈家滩乡作为进入镇巴县城的必经要道,防汛任务非常险重。此时,书记乡长一声令下:“拿铲拿撬拿麻袋,转移群众动作快;公路要封边,桥梁封两端!”全乡干部闻“汛”而动,经验丰富的包村干部分工负责,敲着锣鼓边跑边喊,对全乡地质灾害点、老旧房屋、公路沿线、河沟边、切坡建房等存在安全隐患的重点区域开展全覆盖、无死角、拉网式排查摸底。仅仅一个小时,就转移了40多户群众,排查道路河堤受损6处,处理滑坡点位1处,没有一处人员伤亡,最大限度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所幸的是,暴雨只持续了五个多小时,雨过天晴了,大家这时看着我说:“现在知道为什么乡政府会建在山上了吧?安全第一啊。”我也不禁感慨到:“原来如此,你们真是经验丰富,佩服佩服!”这段经历也成为了我以后开展基层工作的宝贵经验。

IMG_256

虽然我的工作渐渐步入正规,但当时陈家滩乡政府的基础条件还很落后。“下村基本靠走,取水基本靠沟,取暖基本靠抖,吃饭自己动手。”这是老百姓对我们乡镇干部的戏称,但事实也的确如此。乡政府虽然已通自来水,但因蓄水沉淀池建在山顶,每逢下雨天,自来水就浑浊泛黄,干部们就得上山担水。来回一公里的山路,虽然不远,但我不会挑扁担,所以每次取水都是和同事一起抬水,也着实体验到了“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的辛劳,但也算是“苦中作乐”了。另外,吃饭也是个新问题,当时乡政府并没有食堂,整个乡镇上也没有一家饭店,干部们都是自己带午饭,而我就成了唯一一个“留守干部”,我自备了电磁炉和灶具,学着自己做饭,从最简单的下面条、炒米饭开始锻炼,一个月后我就能炒几个家常菜了,干部们闻见香味,纷纷从家里带菜带肉,大家一起操作,午饭三菜一汤,“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也就成了我们乡镇工作的一件乐事……

IMG_256

几个月后,天气逐渐转凉,平均海拔1200多米的镇巴县11月中旬就下了大雪,由于陈家滩乡是沿210国道所建,而该国道是当时出陕入川入渝的必经之路,且未加装公路防护水泥桩。所以为了安全期间,县公路段“下雪即封路。”而我们几个值班干部每天晚上仍要顶着风雪巡镇巡村,确保老百姓安全过冬。深夜里的山区天寒地冬,长夜漫漫,睡不着觉。我们就围着一盆小小的炭火彻夜长谈(镇巴话:遍咣子),聊工作、聊人生,从国家大事聊到家庭生活,从镇巴美食聊到奇闻异事,回忆过往,展望未来。虽然天气寒冷,但与同事们在一起的快乐和温暖却抵御了寒冷和寂寞,我们就这样熬过了一个个的冬夜。让人欣慰的是,在书记乡长的努力下,进入腊月后,陈家滩乡政府的每个办公室里都添置了烤火炉和1000斤烤火煤,开办了机关食堂,翻新了会议 室,接通了网线,还购置了第一辆公务用车。干部职工们齐声赞叹,居然又开起了我的玩笑:“感谢你,大学生,你是我们乡的福星,你这一来就给我们送温暖,陈家滩也算是脱贫了,哈哈哈。”温暖的笑声中,我度过了在陈家滩的第一个冬天。

IMG_256

“春信说春”,现在已被列入陕西省级非遗保护名录,而这也是镇巴县一种传统民间说唱艺术。在我工作的第二年初春,天气刚刚乍暖还寒,陈家滩的春信们就正式上线了。他们戴着信帽,穿着长衫,拿着春帖,走村串户,有说有唱,即景编词,即兴编曲,通过说唱形式送春报喜、传播农时节令:“到啥子山唱啥 子歌,主人家有酒也能喝。”镇巴特有的川渝方言,风趣诙谐,演唱和仄押韵,每演完一户,春信送给一张春帖,户主们都会给春信“封礼”,给粮食或少量财物,以图来年诸事 顺利。正月初七,上班第一天,我就与乡卫生院的医护人员一起下村开展“三查”工作,恰巧遇到了一位春馆“说书人”,我连忙递上香烟,了解完来意后,春信即兴发挥的说道:“山里来了大领导,优生优育抓得早,医生护士更勤劳,老百姓健康吃得好!”谈笑间,春馆也介绍了沿途各家各户育龄妇女的情况,这也我们的“三查”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只用了一周时间,整个陈家滩乡就完成了筛查工作。通过这件事,让我真切的体会到了毛主席常讲的:“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深入群众,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才能解决问题”的深刻含义。

IMG_256

正月过完,春暖花开。新的一年里,陈家滩乡卯足干劲,全面启动了10公里的通村公路的建设(通达工程)。这一年里,全乡干部群众齐动员,整治土路,修复水毁,疏通涵管,整修水沟,修建梯田。而这10公里的通村公路投入了全乡干部群众的大量的精力和心血。陈家滩地处山区地带,无法像平川地区使用机械化作业,所以从平整路基开始,到搅拌混凝土、支模搭架、运输商砼、铺设混凝土、平整路面、抹平抹光,必要时还得垒砌护坡,最后完成水泥路面铺设,而这些任务全部得由人工完成,建设难度可想而知。我们与群众一起,搅拌砂石,抬浆铺路,固坝筑堤。而我能参与其中,也是倾其所能,在奋战了300多个日日夜夜后,年底圆满完成了全乡10公里的通村道路建设和硬化工作。这一年,我见证了陈家滩乡村道路建设的全过程,目睹了老百姓出行从泥巴路到幸福路的转变,部分条件好的农户还新买了摩托车,交口称赞到: “水泥路好通畅,感谢政府感谢党!”而这一年对于我来说,从修路架桥的主动参与,到化解矛盾纠纷的经验积累,基本掌握了乡镇工作的方法与特点,也完成了一个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到基层乡镇干部的蜕变……

IMG_256

时间过的很快,两年后我就被县直部门抽调,去了县上工作。又过了几年,我又被遴选到市直机关工作。临别之际,我回到陈家滩乡,登上了周子垭村(现泾洋镇二郎滩村)的至宝塔,这是全乡唯一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聆听完至宝塔的故事,我不禁感慨到:“这些年陈家滩的风调雨顺可能也有至宝塔功劳吧,希望它能继续护佑陈家滩的老百姓,让这片土地更加生机勃勃。”

这些年的工作生活,虽然也经常赴外省外地调研考察,见多识广。但陈家滩乡,这个藏在大巴山里的小乡镇作为我职业生涯的第一站,这段工作历练却让我终身难忘。十几年来,镇巴县也发生了沧桑巨变,陈家滩这个地名也被“二郎滩”取代,只留下西镇高速上的回眸一瞥,依稀能看见当年的房屋院落,但镇巴人民身上那种质朴爽朗、乐观向上、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一直激励着我继续前进……(范 铭)

责编:杜鹏飞

编辑:时雨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时代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