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耿华,男,汉族,55岁,中共党员,内科副主任医师,现任兴平市人民医院消化血液科主任、兴平市人民医院内科党支部书记、兴平市消化内科质控中心主任。被聘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胃食管反流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脾胃病理事、陕西省中西医学会消化疾病专委会常务委员、陕西省老年医学会消化学组委员、陕西省保健学会消化早癌筛查专委会常委及消化专委会委员、微创外科专委会常委、陕西省非公医疗机构消化内镜诊治专委会常务委员、咸阳市消化学会常务委员、咸阳市消化疾病及肿瘤疾病诊治质控中心委员等学术委员和常委。
从乾州到槐里,康耿华在兴平市的临床一线扎根三十多年。作为消化内科的“领头人”,他凭着一手过硬的技术守护着一方百姓的胃肠健康,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职业誓言,更把共产党员的初心融进了每一次诊疗、每一台手术里。
1993年来到兴平后,康耿华就没离开过这片土地。2008年,他放弃了西京消化病医院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兴平市人民医院。那时医院还没有独立的消化内科,只能看些简单的胃肠病,设备也很简陋——只有一条老旧的纤维胃镜,每月检查不过30多例,科室收入不足万元。
“不能就这么困住”,康耿华带着这股劲开始闯。他在兴平率先开展无痛内镜诊疗,从胃肠狭窄扩张、支架置入,到内镜下取异物(刀片、打火机、枣核),再到早癌的EMR、ESD治疗,一步步突破。遇到复杂的病例,比如肝硬化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大出血,他盯着学套扎、硬化、组织胶注射技术;非静脉曲张大出血内镜止血、CAES、ERAT,这些技术在咸阳地区都是较早开展的。
如今的消化内科早已今非昔比:有了独立病区和内镜中心,年门诊量1.5万人次,内镜诊疗近7000例,其中三、四级微创手术200多例,在全省基层医院里也名列前茅。更重要的是,以前让当地医生头疼的上消化道大出血、重症胰腺炎、肝衰竭等急症,现在都能在这儿得到有效救治。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大出血,过去不少患者没等到转院就失去了生命,现在有了康耿华团队的精湛技术,死亡率大大降低。
他总说“技术得跟上”。这些年,他先后去西安交大二附院、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上海复旦中山医院、南京鼓楼医院内镜中心等医院进修,还主编了《实用中医诊疗方法与研究》参编著作1部,获发明专利1项,发表多篇论文。在消化道早癌筛查和病毒性肝炎治疗上,他也是最早推出早癌筛查,最早用“丙通沙”治疗丙肝,最早用抗病毒药联合干扰素治疗乙肝,不少患者因此避免了病情恶化。
不光看病,康耿华心里还装着患者的难处。2017年精准扶贫,他跑遍贫困户家,送药、讲用法;中秋节自掏腰包给贫困户送月饼;下乡给村医讲课,把实用技术手把手教。担任内科党支部书记时,他领着党员买贫困户的农产品,就想帮他们多挣点。
患者想谢他,送红包,他从来都是硬推回去。前几天,一位92岁的乙状结肠癌晚期患者肠梗阻,腹痛得直打滚,康耿华冒着风险做了高难度肠道支架植入术,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家属感动得塞来1000元红包,他当场拒绝:“治病是本分,收了红包我良心不安,党员更不能坏了规矩!”还有次,患者家属硬塞500元就跑,他转头让护士长把钱充进了患者的住院押金里。
“把病人当亲人,花他们的钱要心疼,别忘了白大褂的使命。”这是康耿华常跟同事说的话。三十多年过去了,他守着这份初心,在胃肠健康的防线前,站成了患者最踏实的依靠。(供稿:兴平市人民医院)
责编:杜鹏飞
编辑: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