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县域经济面临“就业难”与“消费淡”的双重考验时,石泉县用一场“约惠石泉,职等你来”的文旅盛宴给出了破题思路。这场融合文化展演、就业招聘、消费促销的系列活动,不仅在活动首日创下443人达成就业意向、85.2万元消费额的亮眼成绩,更构建起“文旅引流—就业造血—消费循环”的县域经济生态链,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发展样本。
文化IP赋能——从流量吸引到价值沉淀。石泉的巧妙之处,在于将文旅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的“金钥匙”。活动现场,非遗传承人指尖的丝线编织出地域故事,快板演员口中的韵律道出民生期盼,这些具象化的文化表达不仅让游客驻足,更通过“发票摇奖”等互动设计,将瞬时流量转化为持续消费动力。数据显示,参与文化展演的观众中,超三成转化为餐饮、零售消费客户,这种“文化+消费”的乘数效应,印证了县域经济发展中“软实力”与“硬实力”的辩证关系。
更值得关注的是,石泉并未将文化视为一次性促销工具。活动期间同步启动的“非遗工坊招聘计划”,让传统技艺传承与就业岗位供给形成闭环——既解决了非遗传承人的生计问题,又为文旅产业注入了活态传承的内核。这种将文化保护、就业促进、产业发展三者深度绑定的思路,让文化IP真正成为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点。
就业服务升级——从信息对接到生态构建。在就业促进维度,石泉突破了传统招聘会的局限,构建起“政策宣传—技能培训—岗位匹配—跟踪服务”的全链条体系。县人社局设立的“政策解码台”,用通俗易懂的方言解读社保补贴、创业贷款等政策,让务工群众“听得懂、用得上”;530人报名职业技能培训的数据背后,是根据本地文旅、农业等主导产业需求定制的课程体系——民宿管家、电商主播等新兴职业培训,精准对接了市场缺口。
“直播带岗+企业开放日”的创新形式更具启示意义。通过镜头带领求职者走进生产车间、民宿客房,直观展示工作环境与发展空间,这种沉浸式招聘模式使岗位匹配成功率大大提升。某农业企业负责人坦言:“以往招聘难,缺的不是人,是让求职者了解我们的渠道。”石泉的实践证明,县域就业市场的痛点,往往在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供需错配,而精准化、场景化的服务正是破解之道。
消费生态重构——从短期促销到长效循环。85.2万元的首日销售额,仅是石泉消费激活计划的冰山一角。活动联合52家商户与5大金融机构,构建起覆盖“吃住行游购娱”的消费矩阵:家电以旧换新补贴直抵民生需求,农产品直播带货打通城乡链路,住宿餐饮满减券激活县域内循环。这种“全域联动+精准让利”的模式,形成了“商家让利—消费者得实惠—消费数据反哺生产”的正向循环。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对本地产业的赋能逻辑。特色农产品展销专区不仅提供销售渠道,更通过包装设计指导、品牌故事挖掘,帮助农户提升产品附加值。在专业团队指导下,其产品包装融入了石泉鬼谷子文化元素,溢价空间显著提升。这种“促销+赋能”的双轮驱动,让消费帮扶从“输血”转向“造血”,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从文化展演的台前到就业服务的幕后,从消费数据的增长到产业生态的优化,石泉的实践勾勒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清晰路径:以文旅为纽带,让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以就业为支点,让人力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以消费为引擎,让市场活力转化为内生动力。这场活动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短期的经济数据提升,更在于探索出一条“小而美”的县域发展道路——不必依赖大型项目投资,只要盘活本土资源、精准对接需求,同样能奏响经济与民生同频共振的和谐乐章。
当更多地区还在为“如何破局”发愁时,石泉已经用行动证明:县域经济的活力,往往就藏在文化传承的基因里,在就业岗位的温度里,在市井烟火的生机里。这种扎根本土、着眼长远的发展智慧,或许正是“约惠石泉”留给我们的最深层启示。(余洋洋)
责编:张颖
编辑: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