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汉中艺术生们的画笔下第一次晕染出岳坝镇的晨雾,这座藏在秦岭深处的小镇,便以最本真的姿态,成为了生态研学最生动的教科书。背着画架的年轻身影穿梭在山水间、民宿旁,他们不仅在用画笔记录美,更在亲身触摸自然的肌理,感受生态与人文交织的独特韵味。
“原本只是想找片原生态山水让学生写生,来了才发现这里是座‘活的生态课堂’”,带队的王校长感慨道。在岳坝镇,90%以上的森林覆盖率像一张巨大的绿毯,铺展出“天然生物基因库”,世界上第一只棕色大熊猫“丹丹”的发现地在此,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等“秦岭四宝”在此栖息,庙台槭、独叶草等珍稀植物在此扎根。艺术生们在写生间隙,常常能偶遇林间跳跃的松鼠,或是瞥见枝头栖息的飞鸟,每一次与自然的不期而遇,都成了生态课上最鲜活的案例。
这里的生态研学,从来不只是“看风景”。学生们走进大城壕,在向导的带领下辨认不同植被的叶片纹路,观察溪流中鱼虾的生存环境,在自然探秘中读懂生态链的平衡;漫步何氏民居古建筑群,触摸青砖黛瓦间的岁月痕迹,听当地人讲述古宅与山林和谐共生的故事,理解“天人合一”的传统智慧如何融入现代生态理念。画笔与笔记本交替使用,既有对光影色彩的捕捉,也有对生态知识的记录,让审美体验与科学认知在山水间同步生长。
为了让生态研学更具深度,岳坝镇在“守护原生态”与“提升体验感”之间找到了精妙平衡。镇村环境整治中,新增的垃圾桶采用环保材质,村口的绿化选用本地原生植物,既保持了乡村的野趣,又传递着“无痕研学”的理念;当地民宿保留着传统民居的风貌,却配备了舒适的住宿设施,主人家端出的野菜、土蜂蜜,都是从周边生态农场直供的食材,让学生们在食宿中也能感受“生态循环”的实践。
从寂静山村到生态研学的热门目的地,岳坝镇的蜕变,藏着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诠释。未来,这里将继续以生态为根、研学为脉,在完善科普解说牌、拓展生态观测点等硬件升级的同时,开发更多融合自然教育、非遗体验的研学课程。或许不久后,当你走进岳坝镇,会看到学生们在林间测量树龄,在古宅里学习传统草木染,让每一次研学之旅,都成为一场“读懂自然、尊重自然”的成长修行。(供稿:佛坪县岳坝镇)
责编:刘朋涛
编辑: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