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汉滨区人民法院高新法庭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打破部门壁垒,联动高新辖区派出所、综治中心、公证处、仲裁委、人民调解委员会等多方解纷力量,以人民调解、诉裁衔接、公证调解“三大法宝”为核心抓手,构建多元协同、高效畅通、数字赋能的先行调解体系,推动矛盾从被动化解向主动预防、源头治理转变。
不同于传统司法“重程序、轻疏导”的模式,高新法庭将人民调解作为化解民生矛盾的核心载体,充分发挥扎根基层、贴近群众的天然优势。针对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等与群众息息相关的问题,调解员以“情感疏导+情理沟通”为核心方法,用唠家常的亲切方式拉近与当事人的距离,在倾听诉求中化解对立情绪,在情理沟通中找到利益平衡点,推动矛盾纠纷就地化解。2024年,高新法庭通过人民调解化解基层矛盾占比超60%,切实守住基层和谐稳定的前沿关口。
由于辖区内企业聚集,商事纠纷往往具有标的额较大、当事人对时间成本敏感、争议焦点相对清晰的特点。为此,高新法庭联合安康仲裁委创新设立“仲裁调解工作室”,构建“要素式调解+闭环式流转”的先行调解模式。仲裁调解员聚焦合同效力、违约责任、款项支付等核心争议点,快速梳理双方无争议事实与分歧焦点,减少不必要的沟通环节。调解成功则出具具备强制执行力的仲裁调解书,调解未果直接转入仲裁程序,避免“仲裁—调解—诉讼”反复流转。2024年通过诉裁衔接化解商事纠纷的平均时长较传统诉讼缩短70%,为企业专注生产经营、维护合法权益提供坚实保障。
为破解“调解协议难执行、关键证据难认定”的痛点,由安康国立公证处2名公证员常驻法庭,建立“调解—公证—执行”全链条保障机制。在先行调解过程中,公证员全程参与。调解成功时,公证员当即出具公证债权文书,赋予调解协议强制执行力,大幅提升实际履行率;若调解未果,则对双方无争议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固定,形成的证据材料在后续诉讼中可直接作为有效证据使用,不仅减少法官对事实认定的时间成本,也让整个解纷过程更具权威性和公信力。
为确保先行调解工作持续高效运转,高新法庭从机制与服务双向发力。在程序衔接上,立案窗口设置调解引导专岗,针对民间借贷、小额买卖、租赁、物业纠纷等事实清楚、争议不大的简单案件,主动向当事人宣讲先行调解“成本低、周期短、方式灵活”的优势,引导其优先选择非诉讼方式解决纠纷;同时建立“调解—诉讼”双向流转机制,若调解遇阻或是当事人对结果不满,案件可回转法院诉讼流程,避免“久调不决”。在服务升级上,高新法庭借助信息化手段打造“智慧解纷”模式,搭建集成远程视频调解、在线举证质证、电子签名捺印、案件进度查询等功能的线上平台,打破地域和时间限制,为群众节省交通、时间成本。如今,高新法庭以“三大法宝”为核心的先行调解实践,已形成“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后端保障”的完整治理闭环,有效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为高新区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了更鲜活的司法动能,让法治服务的触角延伸得更稳、更实。(陈果)
责编:张颖
编辑: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