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真没想到都过去两年了,你还没忘我的事!”2025年9月,吴某攥着承办法官的手,眼眶泛红。看着桌上刚打印好文书,法官笑着回应:“只要有一丝线索,我们就不会放弃——这事儿也总算尘埃落定了!”
缘起:一纸合同的“承诺落空”
时间拉回2021年,安康的吴某经人介绍,与紫阳县焕古镇的雷某签下股权转让合同。“吴哥你放心,30万转让款,到期准给你打过去!”签合同那天,雷某拍着胸脯保证。可约定的付款日到了,雷某却开始“失联”——电话不接、消息不回。
多次催要无果后,吴某在2023年诉至紫阳法院。法院审理后,依法判决雷某支付30万元本金及5万余元利息。拿到判决书的吴某以为事情能解决,没成想雷某依旧摆烂:“法院判了又怎样?我没钱!”无奈之下,吴某在2023年底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承办法官接手案件后,第一时间拨通雷某的电话:“雷某,法院判决已生效,你得履行付款义务!”电话那头的雷某满不在乎:“我名下啥都没有,你们看着办。”
法官随即通过全国法院总对总查控系统查控系统,逐一对雷某的银行账户、房产车辆等信息筛查。但穷尽财产调查措施之后,均未发现被执行人雷某有可供财产,无奈依法终结本次执行程序。
看着吴某失望的眼神,法官认真地说:“虽然在程序上终结本次执行,但你放心,我们会一直盯着,一有线索就联系!”
转机:两年追踪揪出“隐藏股权”
这之后的近两年里,承办法官的电脑桌旁总贴着便签——“继续追踪雷某财产线索”。2025年8月底,法官像往常一样核查信息时,屏幕上的一条记录突然让他眼前一亮:雷某在甘肃某矿业有限公司持有股份,认缴出资1020万元!
法官立刻联系该矿业公司属地法院:“麻烦协助冻结雷某名下对应股权,这是执行案件材料!”手续办妥的当天,雷某的电话就打了过来,语气急了不少:“法官,股权咋被冻了?咱有事好商量!”
法官握着电话,语气沉稳:“雷某,你拖欠吴某的股权转让款及利息已逾期两年,法院冻结你名下股权,是依法采取的执行措施。也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让你尽快履行。”电话那头的雷某连连应声:“好,我找吴某谈。”
挂了电话,法官联系吴某:“雷某有协商意愿了,你这边要是同意,咱们找个时间把双方叫到一起对接。”吴某又惊又喜:“太谢谢您了!我没问题,只要能拿到钱,协商条件好说!”
结局:两年追踪终破冰!
2025年9月,吴某、雷某、第三人张某如约来到法院处理这件事。刚坐下,雷某就先开了口:“吴哥,之前是我不对。我这股权一时半会儿不好变现,但张某愿意帮我承担这笔债务,咱们签个债务转让协议,后续由他来付款,你看行不?”张某也说道:“我认可这笔债务,该走的程序我也积极配合。”
最终,法官依法出具了执行裁定书,确认支付总金额为35万元,雷某将自身债务转让给张某,无论后续部分债务张某是否按时支付,均不再与雷某有关联。
且张某已按协议支付首笔18万元款项,剩余款项将按约定履行——这场跨时四年的纠纷,也得到了妥善的解决。(马康康)
责编:张颖
编辑: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