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时,朝廷饲养的马不仅作用于骑乘、行军、作战、运输等,同时还用作于仪仗大典。仪仗之马也称为仗马,每逢重大节典、外事接待,仗马就站于指定位置,彰显国威。
仗马的装束与其它马有着极大的等级差别,仗马在参加重大活动时,首先要进行装饰打扮一番,让它们与普通的马有区别,显威风、壮国威。因不做骑乘之用,马具繁复精美。从现存的文物来看,唐代仗马从头到尾主要由络头、攀胸、腹带、鞦带、马鞍、镫组成,其附件有镳、衔、鞯、云珠、障泥等。
马饰主要有当卢、杏叶、鞘等。仗马在唐代发展到一个登峰造极的境界,其华丽复杂的马具也为仗马增色良多,彰显巍巍大唐的风采。
唐懿德太子墓和永泰公墓都出土数量较多的马饰,据专家研究分析,这些马饰很可能是陪葬墓中彩绘木仗马所佩戴之物。
这些马饰做工精美、讲究,材质为铜质;工艺为范铸鎏金,造型图案各有不同,但基本外形很像我们经常见到的杏树叶,所以古人干脆依此称之为杏叶。如有“团花形中间镶嵌宝石”的、“卷草纹中心镶嵌宝石”的,花心的圈内原有镶嵌有宝珠类饰,现已脱落。
鎏金工艺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金属制作方法,唐代称为镀金,“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具体过程是用金和水银的合金涂在金属表面,经烘烤或研磨使水银挥发而金留在器物上。
除过这些鎏金马饰外,与此同时还出土了一些的鎏金铜代扣、带具、马镫、马镳、挂钩、小铃铛等物件,我们似乎找到了一些答案,可以推测当时的随葬品中有较大体量的“彩绘木仗马俑”存在,只是因为环境的关系没有能够保存下来,而通过这些马饰,可以想象彩绘木杖马的高贵华丽和神骏英姿。(侯晓斌)
责编:杜鹏飞
编辑: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