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狩猎之风盛行,帝王贵族秋狝冬狩已成为“驰骋之乐”,继承了中国传统的畋猎练兵方式,又吸纳了外来文化狩猎刺激性的一面,是当时追求豪华生活的一种休闲娱乐方式。

此时,擅长助猎的胡人频频出现,他们作为扈从跟随着主人,而且携带着猎豹、猞猁、鹰鹞等活跃于狩猎场上。
唐代帝王贵族的狩猎,既有规模庞大的正规“畋猎”,又有小股机动灵活的出猎。龙朔元年(661)秋唐高宗于陆浑县亲自射矢,布围、促围、合围后猎获四鹿及雉兔数十只。皇家狩猎,为了获得好的效果,常常携带专门驯养的珍禽猛兽用来围猎和捕捉猎物。如猎犬、猞猁和猎豹等这些善于奔跑追逐的动物,它们主要用来猎取麂、鹿、羚羊、野猪等之类。
猎豹、猞猁、猎鹰等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来驯化和训练,这是以波斯为代表的西亚人的专长,他们常常被唐王朝用来驯化和训练猎豹、猞猁、猎鹰等助猎动物,也在狩猎活动中充当助猎的猎师。

唐永泰公主墓出土的这件彩绘胡人骑马携豹狩猎俑,马四肢直立于台座之上,马头双耳上耸,头左侧,前额结缨饰,剪鬃,披鞍鞯,马臀后爬伏一猎豹。鞍上骑士为胡人形象,粗眉虬髯胡,头戴幞头,身著左衽翻领窄袖长袍,胡人左臂前伸,右臂上举,手握拳,侧身回头张口断喝。

猎豹抬头张口,双目圆睁,右前肢人伸至骑士腰部。此俑造型复杂,很好的表现了人、马、豹三者协调的关系,是唐狩猎类形象最为典型的代表作品。
唐代社会空前繁荣,客居长安的胡人也很多,有做官的、做翻译的、从军从仆、从事乐舞活动的、从事幻术表演的、从事商贸交易的、还专门从事驯兽师和助猎师的等等,五花八门,数不胜数。他们的参与和介入,极大丰富了唐代的社会生活,促进了唐文化的繁荣,成为唐代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穆兴平)
责编:杜鹏飞
编辑: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