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石泉古城青石板路,汉江风裹挟着石锅鱼的鲜、烤鱼的浓、酸菜鱼的酸,在街巷间萦绕。这缕刻着石泉印记的鱼香,如今已超越舌尖美味,化身为劳务品牌“石泉鱼厨”——从灶台边的手艺,到带动就业的“金名片”,正为陕南这座小城的民生画卷添上鲜活色彩。
傍晚的古城老街,石锅鱼餐馆里热气腾腾。李大姐端上滚烫的石锅,汤汁咕嘟作响,鲜香直往鼻尖钻。“就为这口地道的汉江石锅鱼,我们专门从西安开车来!”游客王先生夹起一片鱼肉,连称“没白跑”。这样的热闹场景,在石泉古城每天都在上演,而“石泉鱼厨”的诞生,让这份美味有了更实在的意义——不仅留客,更能留人、富民。
从“摆摊卖鱼”到“持证当厨”:小人物的职业蜕变
老张的故事,是“石泉鱼厨”赋能民生的生动注脚。作为石泉县首批持证的“石泉鱼厨”,去年培训前,他还在古城街边支着小摊卖烤鱼,“那时就想着把麻辣味做足,能卖出去就行”。
改变始于县人社局组织的免费技能培训。选鱼要挑活水养殖的鲜鱼,刀工得保证鱼片厚薄均匀,火候要精准控制避免鱼肉老柴,就连香料配比都有讲究——这些以前“凭感觉”的事,如今成了老张的“看家本领”。“现在做石锅鱼,光香料就有十几种,得按比例配,鲜味儿才透。”他笑着说。
拿到资格证书后,老张被推荐到古城一家精品民宿当主厨,月收入从三千多元涨到八千元。更让他上心的是“身份”的变化:“以前别人叫我‘卖烤鱼的’,现在说我是‘石泉鱼厨’,心里踏实多了,这是正经职业!”
在石泉,像老张这样的人还有不少。他们中,有曾在外打工、想回乡谋生的游子,有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村民,也有跟着父辈学做鱼、想把手艺传下去的年轻人。“石泉鱼厨”培训,让他们的手艺有了“标准”,谋生有了“底气”。
守得住传统跟得上时代:老味道里的新匠心
“石泉鱼厨”能立住脚,靠的是对传统的坚守,更离不开对味道的创新。
县职教中心的实训教室里,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毛朝军正给学员们演示石锅鱼的改良做法。他手里的勺子不停搅动,锅里的香气慢慢散开:“以前的石锅鱼油重,现在调整了花椒、辣椒的比例,加了点本地桑菌菇提鲜,既保留老味道,又符合现在人‘吃得健康’的需求。”
培训课上,不只有经典的石锅鱼、烤鱼教学,还有“本土食材创新”的内容。学员们要学着用鬼谷子腊肉做鱼肴,用汉江虾米提鲜,让石泉鱼菜既有“老底子”,又有“新花样”。“年轻人爱尝鲜,我们得跟着变,但基础不能丢——汉江鱼的鲜、石泉调料的香,这是‘石泉鱼厨’的魂。”毛朝军说。
从“手艺”到“产业”:品牌赋能让鱼香飘得更远
“光教会做鱼不够,得让‘石泉鱼厨’成产业,才能真正富民。”县人社局相关负责人的话,道出了品牌发展的关键。
为了让“石泉鱼厨”从“民间特色”变成“标准品牌”,县人社局联合市监局,牵头制定了地方标准——从鱼的新鲜度、刀工的精度,到调味的配比、装盘的卫生,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要求。“比如鱼片,规定厚度得在0.3厘米左右,这样煮出来才嫩;石锅要提前用汉江砂石养,才能锁住鲜气。”县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解释,标准不是“框子”,而是为了让“石泉鱼厨”的味道更稳定,走得更远。
文旅部门也搭起了“桥梁”,把“石泉鱼厨”纳入旅游推荐项目,设计了“寻味石泉”美食线路——游客既能逛古城,又能跟着“石泉鱼厨”学做一道鱼,临走还能带走包装好的鱼调料。在今年八月份举办的文旅促就业促消费的活动中,石泉石锅鱼也有一个漂亮的亮相,留住了每位游客的脚步。
更让人惊喜的是,“石泉鱼厨”还搭上了预制菜的“快车”。当地一家食品企业开发的即热型石锅鱼,用的是“石泉鱼厨”的配方,通过电商平台卖到了全国,每月销售额超过百万元。“以前是厨师走出去,现在是‘石泉味道’走出去。”企业负责人说。
鱼香飘出石泉:带着手艺闯天下
如今的“石泉鱼厨”,不仅是本地的“香饽饽”,更成了石泉人外出创业的“通行证”。
古城“小石头啵啵鱼”餐厅的老板算过一笔账:自从店里两位厨师拿到“石泉鱼厨”证书后,客流量比以前多了三成,“不少游客就是冲‘石泉鱼厨’的名号来的,说‘吃着放心,味道正’”。
一批持证厨师还被输送到西安、重庆等地的合作餐饮企业;有人更敢闯,在外地开起了“石泉石锅鱼”加盟店。西安一家“石泉石锅鱼”的老板,原本是石泉的普通厨师,“有了‘石泉鱼厨’的招牌,开店时不少老乡来捧场,慢慢也吸引了当地顾客,现在店里每天都坐满了人”。
刚通过“石泉鱼厨”考核的张垂江,心里也有了计划:“等忙完这阵,就和妻子在老家池河镇开一家农家乐,做石锅鱼、烤鱼,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吃上‘旅游饭’,也让路过的游客尝尝咱石泉的味道。”
夜幕降临时分,石泉古城的灯火亮了起来。各家鱼餐馆里,锅碗瓢盆的碰撞声、食客的谈笑声,和着鱼香飘向夜空。汉江的水静静流淌,滋养着一尾尾鲜鱼;“石泉鱼厨”的手艺代代相传,撑起了一个个家庭的希望。这缕鱼香,载着石泉人的梦想,正从陕南小城出发,飘向更广阔的天地。(余洋洋)
责编:张颖
编辑:刘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