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科教文旅

宝鸡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向“深”而行:链合共生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继2024年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践获《光明日报》关注后,宝鸡市今年坚持深化“三个互融”,系统推进“六个协同”,持续深化改革创新,着力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从“协同发展”向“共生共荣”跨越升级,为宝鸡“加快建设副中心、全力打造先行区”注入强劲职教动能。

以政策体系迭代升级为引领,夯实融合“支撑力”。立足全市24条产业链发展布局,紧扣市域企业用人需求,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双向发力,推动政策体系从“框架搭建”向“落地见效”迭代升级。在2024年出台“六个协同办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优化形成“考试招生、人才培养、办学模式、专业设置”等4项改革意见,并同步出台《宝鸡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三互融”工作方案》《宝鸡市高水平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工作方案》,构建起覆盖政策扶持、资源配置、考核评价等全链条、全要素、全主体的政策支撑体系,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以高能平台协同牵引为抓手,增强融合“聚合力”。聚焦“45511”产业体系,坚持“平台共建、资源共享、项目共担、成果共享”原则,推动平台载体从“点状分布”向“集群发展”跃升。年内推动成立宝鸡市智能制造产业产教联合体、钛产业产教联合体、高档数控机床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平台,平台集聚效应深度释放;投入100万元建成宝鸡市产教融合平台,实现政策、资源、需求的高效对接;累计举办13期院校“企业行”、4期企业“院校行”活动和4期“直通车”活动,走访企业120余户,校企合作持续深化;宝鸡职业技术学院与宝钛集团、吉利汽车等共建8个产业学院,开设新能源汽车技术等定向班,实现“课堂+车间”双场景教学,定向班毕业生就业率达100%。

以特色产业深度对接为路径,提升融合“贡献力”。紧扣“一碗面、一辆车”等地方特色产业,坚持“产业需求导向、院校能力支撑、企业深度参与”思路,推动产教融合从“通用型”向“定制化”转变。在汽车产业领域,宝鸡职业技术学院深化与吉利汽车合作,参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5项,为企业节约成本超百万元。在饮食产业领域,陕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建成擀面皮产业学院,引入16家企业入校,学生直播电商实践单日销量达千元;岐山职业教育中心与岐品福等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开发“一碗面”特色课程体系,年内培养餐饮人才200余名。千阳、凤县、太白等县区职业教育中心积极开展农产品加工、电商运营等培训,带动近500万元合作资金落地,实现从服务工业向赋能“三农”拓展。

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核心,释放融合“驱动力”。坚持“以赛促教、以训促能、以岗促就业”,推动人才培养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全市职业院校在省级以上赛事中持续突破,其中眉县、凤翔、陇县职业教育中心在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表现亮眼,共斩获铜牌6枚,以高水平赛事检验教学成果,“以赛育人”成效显著。依托“产教融合直通车”服务,宝鸡职业技术学院组织30余名学生深入顺丰速运开展“沉浸式岗位实训”,5项流程优化建议被企业采纳,实现“实训即实践、学习即创造”。全市中高职贯通培养规模扩至近500人,构建起“中职筑基、高职提升”的人才成长通道,毕业生本地就业率同比提升5%,职业院校累计为扶风比亚迪、吉利汽车等重点企业解决用工2100余人次,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精准对接、高效衔接。(供稿:宝鸡市教育局)

责编:张颖

编辑:时雨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时代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