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乡镇寄宿制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家校协同育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麟游县两亭初级中学积极探索创新,于近期组织全体教师开展了为期两周的全员导师制大家访活动,以精准化、靶向式的举措,成功打通家校协同教育的“最后一公里”,构建起家校共育的全新格局。
精准谋划,筑牢家访坚实基础。科学分组,压实导师责任。学校依托“全员导师制”核心机制,将全校学生按照每组6至7人的标准进行科学分组,并为每组指定1名教职工作为专属导师。明确导师作为家访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所包扶学生的上门走访、双向沟通以及后续跟踪工作,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关注,每一位导师都能尽职尽责,真正实现“一生不落、一师尽责”。
聚焦重点,细化家访内容。为使家访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提前梳理家访清单。一方面,全面覆盖全体学生家庭,明确沟通核心事宜,包括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表现、周末居家状态、家长管护情况以及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建议等,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同时收集家长对学校工作的反馈。另一方面,将享受贫困生生活补助的家庭列为重点走访对象,额外制定专项调研内容,涵盖家庭结构、经济收入来源、生活困难诉求等,并同步准备家教指导方案,做到“普访有广度、重点有深度”。
靶向施策,打造沟通实效链条。分片区推进,下沉一线倾听诉求。学校组织36名教师按照学生家庭住址划分片区,采用“田间地头访谈+农家院落交流”这种接地气的模式开展走访活动。针对务农家长,教师在劳作间隙与他们细谈孩子的居家表现,不耽误家长劳作又能有效沟通;对于留守家庭,重点了解监护陪伴现状,给予关怀和指导;面对青春期学生家庭和学业困难学生家庭,教师面对面分析问题根源,手把手传授教育方法,如叛逆期沟通技巧、学业帮扶策略等。此次活动累计完成232户学生家庭走访,真正做到了“走到、谈透、摸清”。
分类施策帮扶,凸显精准服务。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学校实施分类施策帮扶。针对留守儿童,联合家长制定“远程陪伴计划”,指导家长通过视频通话关注孩子的心理动态,让留守儿童虽远离父母却仍能感受到关爱;针对青春期学生,向家长普及心理疏导知识,建立“家校心理沟通台账”,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助力学生平稳度过青春期;针对贫困生家庭,详细记录家庭经济情况,现场提供个性化家教指导,如作业辅导方法、亲子互动技巧等,同时收集家庭实际困难,为后续学校帮扶提供依据,切实解决贫困生家庭的实际问题。
长效跟踪,织密育人保障网络。建立“清单转化”机制,确保诉求有回应。学校汇总家访收集到的家长意见,如心理辅导需求、课后服务优化建议等,将“问题清单”逐项转化为“工作清单”,并明确责任主体。联合导师、班主任、学科教师共同制定整改措施,如增设心理辅导课、调整课后服务内容等,确保家长诉求“件件有回应”,让家长看到学校解决问题的决心和行动。
延伸“导师制”服务场景,形成育人长效格局。为持续关注学生成长,学校构建“家访后续跟踪”机制。导师通过电话、微信每月与家长至少沟通1次,每学期开展1次“回头访”,将全员导师制从“校园内”延伸到“家庭中”,持续动态掌握学生的成长情况。通过这种长效的跟踪服务,真正形成了“家校同向、协同育人”的良好格局。
此次全员导师制大家访活动成效显著,不仅让导师全面摸清了学生的“成长底数”,更为重要的是让家长切实感受到了学校的关怀与温度。一位家长反馈:“老师把孩子在校的小事都讲得很细,还教我们怎么和叛逆期的孩子沟通,真的很有意义。”
下一步,麟游县两亭初级中学将持续优化家访经验,不断完善家校共育机制,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保驾护航。(供稿:麟游县两亭初级中学)
责编:张颖
编辑: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