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奔流,鱼香四溢。在石泉县喜河民俗风情街的汉水鱼庄里,老板陈声明端上沸腾的石锅鱼,鲜美的香气瞬间弥漫开来。“这手艺是跟着老厨师学的,现在靠着这锅鱼,年收入能有十几万。”这位曾经的外出务工者,如今靠着“石泉鱼厨”的招牌技艺扎根家乡。从返乡学员到创业能手,从民间手艺到特色品牌,“石泉鱼厨”正以技能为笔、产业为墨,在秦巴大地书写就业增收与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从“民间味道”到“品牌自觉”
石泉县枕山面江,渔业养殖历史悠久,石锅鱼、烤鱼等特色鱼菜早已是当地美食名片。随着生态旅游蓬勃发展,县内餐饮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鱼厨人才缺口日益凸显。“当时外面工作不好找,听说家乡能免费学做鱼,就立马回来了。”在县城一家石锅鱼店掌勺的张浩,道出了许多返乡者的心声。
群众的需求就是工作的方向。石泉县人社局精准把握“美食+就业”的发展逻辑,将“石泉鱼厨”纳入特色劳务品牌培育计划,与“石泉桑蚕工”共同构筑起县域特色劳务品牌矩阵。“培育‘石泉鱼厨’,既是破解餐饮企业‘招工难’的现实需要,更是推动就业与产业双向赋能的战略选择。”县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方绪来表示,这张品牌名片要让“煮鱼”成为带动群众增收的“金钥匙”。
“三维培育”练就过硬本领
“从食材处理到火候把控,从传统配方到风味创新,每个环节都不能含糊。”在石泉县职教中心的实操间里,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毛朝军正在授课,学员们围站在台前认真观摩。这种“理论+实操”的教学模式,让汉江鱼菜技艺实现“活态传承”。
为锻造高素质鱼厨队伍,石泉县构建起“技艺传承+服务规范+品牌认知”的三维培训体系。在硬件上,标准化烹饪实操间还原真实后厨场景,品牌文化展示区系统呈现鱼菜历史渊源;在师资上,组建由本地大厨与餐饮专家构成的教学团队,兼顾“乡土味”与“专业性”;在课程上,除核心烹饪技法外,还融入餐饮管理、消费洞察等实用知识。今年33岁的张垂江对此深有体会:“免费的技能培训,不仅学到了手艺,还懂得了开店门道。”这位返乡学员已规划好自己的创业路。
截至目前,全县已开办8期中式烹饪培训班,吸引270余名城乡群众参与,超过40%的学员实现就业创业,形成“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增收一户”的良性效应。
多方联动激活就业创业链
“要让‘石泉鱼厨’从民间手艺升级为带富产业,需打破部门壁垒、凝聚培育合力。”在前期“石泉鱼厨”品牌培育推进会上,县市场监管局负责人明确了协同核心。部门协同的“组合拳”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就业成果:市场监管局制定了《石泉鱼厨菜品制作规范》《餐饮服务质量标准》,从食材选购到摆盘上桌建立统一标准,让“石泉鱼厨”手艺有了“度量衡”;经贸局联合县域12家重点餐饮企业打造“石泉鱼厨示范店”,每家店预留3—5个就业岗位优先录用培训学员,今年已帮助23名学员实现稳定就业;职教中心与县内8家连锁餐饮企业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根据企业需求定制课程,学员结业后直接上岗,就业率达92%;餐饮协会则牵头整理《石泉特色鱼菜谱》,挖掘“汉江鱼宴”文化故事,今年国庆期间组织优秀鱼厨开展“美食进景区”活动,带动关联店铺营业额增长30%。
政企校餐的联动,更让创业者少走弯路。曾在外打零工的李红梅,参加培训后想开办鱼火锅店,人社局主动帮她对接创业贷款,市场监管局上门指导证照办理,餐饮协会派大厨协助调试口味。如今她的店铺每月净利润超2万元,还带动2名村民就业。“要是没有这么多部门帮忙,我这店根本开不起来。”李红梅的感慨,道出了协同培育的民生温度。
从“技能名片”到“产业引擎”
“下一步计划每年培养‘石泉鱼厨’1000人次以上,带动就业创业5000人以上。”方绪来的话语勾勒出品牌发展的蓝图。按照规划,石泉县将进一步细化培训体系,增设定制化课程,同时整合新媒体资源,通过技能大赛、菜品推介会等活动扩大品牌影响力。
更深远的布局在于构建全链条发展生态。该县将联合优质餐饮企业建立就业见习基地,设立创业扶持基金,让学员“就业有岗位、创业有支撑”。与此同时,通过“鱼厨+文旅”“鱼厨+预制菜”的融合发展,推动品牌从技能输出向产业赋能升级,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夕阳下的汉江波光粼粼,岸边餐馆的石锅依旧咕嘟作响。从灶台前的精准把控到产业链上的协同发力,“石泉鱼厨”这张闪亮的劳务品牌,正让越来越多的人靠着一技之长实现增收梦想,让秦巴山区的烟火气中升腾起乡村振兴的新希望。(袁素娟)
责编:张颖
编辑: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