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科教文旅

绥德县张家砭镇中心小学:以文育心传薪火 家国情怀植课堂

为深化语文大单元教学实践,落实学科育人目标,近日,绥德县张家砭镇中心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师高艳琴以《圆明园的毁灭》为载体,围绕“勿忘国耻、强我中华”主题,开展了一场兼具语文素养培养与爱国情怀熏陶的精彩教学活动。活动通过“集体备课-课堂讲授-课后研讨”全流程,为语文组教研探索树立了标杆。

集体备课:凝聚智慧,锚定“家国情怀”育人目标

活动前期,五年级语文组联合组内骨干教师开展集体备课。团队紧扣“大单元教学”理念,将《圆明园的毁灭》纳入“家国情怀”主题单元,关联《少年中国说》等文本,明确“以文本解读为基、以历史资源为翼、以情感升华为魂”的教学方向。

IMG_256

备课中,教师们重点研磨三大环节:一是通过“昔日辉煌”的文本研读,让学生触摸圆明园的文化肌理;二是借助“毁灭过程”的对比冲击,激发学生的爱国悲愤共鸣;三是延伸“强我中华”的责任意识,实现语文与历史学科的自然耦合。同时,团队精心整合圆明园3D复原视频、大水法遗址实拍图等跨学科资源,为课堂教学构建了立体支撑。

课堂讲授:情境赋能,打造“知史明耻”

语文课堂在五年级一班的课堂上,高艳琴老师以“我是朗读者”“我是思考者”为任务主线,层层铺展教学画卷。

IMG_257

昔日辉煌的沉浸式感知环节,学生通过朗读“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等关键词,结合资料查阅分享圆明园的建筑与文物特色,既夯实了语言运用的根基,又为后文的情感跌宕埋下伏笔。

毁灭之痛的对比式冲击环节,大水法遗址图片与复原视频的强烈对冲,瞬间将学生拉入历史现场。高老师引导学生抒发感受,让“悲愤”不再是抽象的情绪符号,而是通过文字与画面的交织,成为学生可感可知的情感共鸣。

课后研讨:总结反思,探索大单元教学新路径

IMG_258

课堂结束后,语文组随即开展深度课后研讨。老师们从教学实效出发,围绕“大单元教学的价值落地”展开多维剖析:

在亮点提炼上,大家达成共识:本节课以“勿忘国耻,强我中华”为精神内核,实现了“三重突破”——其一,单元整合有精度,将文本解读、历史溯源、情感升华编织成有机整体,让“家国情怀”不再是空洞的口号;其二,学生参与有热度,“朗读者”“思考者”的角色任务,让学生在朗读、查阅、思辨中全程主动参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其三,学科融合有跨度,以语文为轴心,自然融入历史视角、德育目标,拓宽了语文育人的边界,让课堂既有语文味,又有家国情。

针对优化方向,教研组也提出建设性思考:可开发分层任务包,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增设“为流失文物写一封‘回家倡议信’”等拓展任务,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大单元学习中获得成长增量。

副校长王亚兰总结:大单元教学要做“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的育人实践

IMG_259

在活动总结环节,王亚兰副校长对本次大单元教学实践给予高度肯定。她指出,《圆明园的毁灭》这堂课的成功,在于实现了“三个融合”:一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深度融合,在语言训练中自然浸润爱国情怀;二是学科内与学科间的有机融合,以语文为核心,联动历史、德育等领域,拓宽了育人边界;三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协同融合,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在探究中实现素养进阶。

王校长强调,大单元教学绝非简单的“内容拼接”,而是要像本节课一样,以鲜明的主题为统领,让学生在知识建构、情感体验、能力提升的三维空间中实现全面发展。她寄语全校教师,要以此次实践为范例,持续探索“素养导向、主题引领、跨学科整合”的大单元教学模式,让每一堂课都成为“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的育人实践,真正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此次活动是《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教学实践,更是张家砭镇中心小学探索语文大单元教学、落实学科育人的生动缩影。在王亚兰校长的引领下,学校将继续深耕“主题引领、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传承文化根脉、厚植家国情怀的育人主阵地。(王智慧)

责编:杜鹏飞

编辑:刘凡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时代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