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康市汉滨区第一医院ICU 团队成功救治一名 55 岁复杂性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既体现医院危急重症中心建设成果与救治能力提升,也落实了《2025 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相关要求。
患者女,55岁,以“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入住重症医学科,入院时呼吸浅快,意识模糊;全身皮肤黏膜花斑,末梢循环极差。入院后立即启动危急症救治体系,院级专家组迅速到位开展救治,在稳定生命体征同时完善相关检查,实施“无创辅助通气、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液体复苏、广谱抗生素抗感染、维持内环境稳定”等治疗措施。在重症医学科(ICU)团队不懈地坚守与综合治疗下,患者感染指标稳步下降,汹涌的“炎症风暴”逐渐平息,脏器功能逐渐好转,顺利转出重症医学科(ICU)。
这一例复杂性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成功救治,提示早期识别脓毒性休克、多学科协作开展综合治疗是提高救治成功率的关键,也是医院危急重症中心自成立以来,持续加强学科建设、狠抓业务水平的必然结果,对于这类危重病症,时间就是生命,及时准确的干预措施能够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脓毒性休克
脓毒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临床急症,病死率高,其治疗需遵循科学规范的流程。其中,集束化治疗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阶段的处理尤为关键:
脓毒性休克的集束化治疗要点:
动态监测乳酸水平:通过检测血清乳酸浓度评估复苏效果,建议2~4小时复测一次;
规范标本采集:使用抗生素前,及时留取血培养、痰培养等标本,为后续精准治疗提供依据;
合理使用抗生素:早期足量使用广谱抗生素,覆盖可能的病原体;
个体化液体复苏:根据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合理补充液体;血管活性药物应用:首选去甲肾上腺素维持血压稳定。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分期治疗策略
早期高凝期:以抗凝治疗为主,防止微血栓进一步形成;
消耗性低凝期:在充分抗凝基础上,及时补充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纠正出血倾向;
继发性纤溶亢进期:可适量使用抗纤溶药物,并积极补充消耗的凝血物质。(罗鑫)
责编:杜鹏飞
编辑:雷利